“材料人”的实践之路:报告·足迹·品悟(2013-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弘扬革命精神,重温红色记忆

实践·报告

80年前,在卢沟桥爆发了“七七事变”。在这片土地上,残暴的日本侵略者炮击宛平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回忆。时值“七七事变”80周年,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红色躬行团以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为出发点,进行了对抗日战争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的问卷调查,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在参观学习抗日战争红色革命纪念地学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并且结合问卷,对抗日战争纪念馆提出建议,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抗日战争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一、绪论

(一)调研背景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自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北京留下了不少抗日战争红色遗迹及纪念地。

(二)调研目的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乃至在处理战时、战后诸多问题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抗战精神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此次调研,了解我校学生在参观抗战遗迹,学习抗战精神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抗日战争纪念馆管理方提出建议,让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抗战精神的理解。

(三)调研情况

调研时间:2017年7月13日到7月27日,为期13天。

调研地点: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调研范围:北京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

(四)调研手段

调研的过程中,调研手段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调研手段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多种多样的调研手段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数据。

在研究设计阶段,我们初步确定了调研方法——访谈法,明确了访谈的目的、访谈对象等。我们希望通过访谈,得到相关信息,设计问卷。

我们访谈了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理论学习组织求实学会的会长王潘杭。该学会在过去两年中,负责了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良乡校区学生的党课组织考核工作,曾经多次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去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我们针对此情况,向王潘杭提问了一些实际组织活动中的问题,直观地了解到了当前学习红色抗战精神中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五)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必须经过的步骤。其中,调查问卷设计得合理与否、有效问卷的回收率都直接影响着所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7月1—8日,发放电子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9份,其中主要针对我校在校本科生。

(六)问卷分析

调研问卷回收和整理之后,我们运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和人工对问卷进行分类分析。将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红色精神了解、红色精神态度、红色精神传承、建议意见,同时根据被调查者不同的政治面貌进行分析。

(七)调研问卷的发放情况

本次一共发放了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69份,回收率为84.5%;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75%。

二、数据分析

在回收到的问卷中,63.63%为共青团员,27.27%为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在文化了解上,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红色历史文化的了解仅限于对会址的参观、观看相关电影电视剧和与他人进行交流方面,一半以上被调查者对红色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觉得红色历史文化的建设很重要。在文化态度方面,被调查者认为在保持文化的纯粹性的基础上,要继承和发展抗日红色历史文化,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在文化传播方面,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播的主要问题在于传播的相关途径太少了,较少接触到红色历史文化相关联的东西,要通过播放电影、电视剧,拍摄纪录片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红色文化。

(一)不同政治面貌对于抗日红色文化了解的分析

政治面貌对于抗日红色文化的了解的影响如图1所示。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中共党员及预备党员、共青团员、群众及其他党派人士。横轴从左向右代表对文化了解的程度。可以看出,共青团员和党员比群众及其他民主党派人士更加了解抗日红色历史文化,而这也刚好和党员及团员接受了更多的相关教育和引导相符合。

图1 政治面貌对于抗日红色文化的了解

(二)政治面貌对于抗日红色文化传承和认同的分析

调查问卷中,针对对于抗日红色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调查,我们一共提出了5个问题。

如图2所示,中共党员及预备党员、共青团员、群众及其他民主党派人士,在过去一年中去抗日革命纪念地的频率依次呈整体下降趋势,也符合共青团员和中共党员及预备党员参加团日活动以及参加其他红色教育活动的情况。

图2 平均参观频次

同时,在参观过革命纪念地后,被调查者随政治面貌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说明参观革命纪念地,确实可以给参观者启发,是一种有效的红色教育形式。

此外,被调查者对于当今社会红色革命思想会不会一直淡化直至消失持不同观点。一部分人对此充满了忧患意识,认为现今社会,信息混杂,红色革命思想传承面临重重危机,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另一部分人对于红色革命思想传承持乐观态度。

对于红色文化传承是否面临危机有争议,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继续加强抗日战争历史的宣传教育工作均表示支持态度,认为加强抗日红色历史文化的建设十分重要,呈一边倒趋势。政治面貌对于其态度的影响微乎其微。

同时,对于家庭教育,即是否会主动给家里的亲属(弟弟妹妹)讲述红色革命故事一项,也得到了积极的答案。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倾向给亲属讲述红色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见图3)。同时,不同的政治面貌也会有不同的倾向。但是显而易见,大部分被调查者是愿意接受并传承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只是需要调动积极性。

图3 对红色文化家庭教育的看法

(三)政治面貌对抗日红色文化了解和认同的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中共党员和预备党员有30人,共青团员71人,群众及其他民主党派人士9人。

调查问卷中,针对对于抗日红色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调查,我们一共提出了2个问题。

政治面貌对于参观态度的影响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即使是对于中共党员及预备党员和共青团员,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有任务有目的参观。这说明对于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部分别调查者虽然有一定的认同感,但是认同感较少,不够积极主动(见图5)。

图4 政治面貌对参观态度的影响

图5 政治面貌对参观的影响

此外,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红色革命精神是否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图6所示。

图6 政治面貌与红色精神对生活影响看法

(四)关于值得推广的抗日战争革命教育形式的调查

在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中,调查了值得推广的抗日战争革命教育形式,依次如图7所示,为不同形式各自在被调查人群中所占比例。显而易见,“参观革命遗址,悼念革命先烈”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说明了实际参观可以给人最直观的感受;相较于报纸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网络和电视的宣传依然有明显的优势。此外“集体学习”和“走访抗战老兵”也是值得推广的教育形式。

图7 不同教育形式所占比例

(五)参观过程中的不足与建议的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针对部分同学参观革命遗迹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调查了其参观过程中认为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对的建议。其中45.45%的被调查者认为参观过程中形式过于僵化,内容不够吸引人,主要表现为内容表现不够,无法引起参观者深层次共鸣。同时,18.18%的参观者认为,参观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收获,白白浪费了精力和时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而这则需要组织者加强组织工作。还有27.27%的参观者认为,参观过程中,缺少相关知识解说,囫囵吞枣看不懂。抗日战争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其中表现出的抗战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乃至在处理战时、战后诸多问题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远远不是简单文物简介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在参观过程中,由于参观者缺少相关知识,难以把握细节,引起共鸣,这需要纪念地管理方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

同时,在调查中,被调查者也提出不少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其中,最常见的可以归述为以下几条。

(1)相关博物馆应加强知识宣传,比如通过扫码关注公众号来传播有关展品的相关信息。

(2)将教育融入生活,而不是流于形式,使其与实际相结合。

(3)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形式的宣传。

(六)对相关部门的建议

通过我们本次调研,发现了红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走访相关部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多举办相关活动,与生活相关联,让老百姓在生活中体会到红色精神的重要性。

(2)要更加重视对青少年的红色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明白红色精神的内涵。

附录

弘扬革命精神·重温红色记忆调查问卷

1.您的政治面貌?[单选题][必答题]

○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

○共青团员

○其他党派_______


2.您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革命历史吗?[单选题][必答题]

○不了解

○一般了解

○非常了解


3.过去一年中您去过几次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之类的革命纪念地?[单选题][必答题]

○去过5次以上

○去过3~5次

○去过1~2次

○从没去过


4.您觉得去革命纪念地对您感受抗日战争红色革命精神的启发大吗?[单选题][必答题]

○启发很大

○有些启发

○基本没有

○完全没有


5.您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的主要原因?[单选题][必答题]

○自愿参观

○有任务有目的参观

○不情愿参观


6.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是否与您的生活息息相关?[单选题][必答题]

○有比较大关系

○关系不大

○完全没有关系


7.您觉得当今社会红色革命思想会不会一直淡化直至消失?[单选题][必答题]

○会

○很可能会

○应该会

○绝对不会


8.您认为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加强抗日战争历史的宣传教育工作?[单选题] [必答题]

○很有必要

○有些必要

○基本没有必要

○完全没有必要


9.您会主动给家里的亲属(如弟弟妹妹)讲述红色革命故事吗?[单选题][必答题]

○会

○很可能会

○应该会

○绝对不会


10.您认为还有哪些形式的抗日战争革命教育值得推广?[多选题][必答题]

○集体组织学习

○展板、报纸等实物媒体宣传

○网络、电视宣传

○参观革命遗址,悼念革命先烈

○走访抗战老兵

○讲座宣传

○亲友口述

○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宣传


11.在相关的参观活动中,您发现了什么不足之处?[单选题][必答题]

○形式过于僵化,内容不够吸引人

○参观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收获

○缺少相关知识解说,囫囵吞枣看不懂

○没有不足


12.对于当下抗日战争相关教育的不足之处,您有什么建议?[填空题]

实践·足迹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弘扬革命精神,重温红色记忆

80年前卢沟桥头的那一声枪响惊醒了那头沉睡千年的雄狮,也唤醒了中华儿女心中的那一腔热血,而今,那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那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却如一抹红色的记忆,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华人民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

一、红色躬行团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无数的革命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祖国的领土和主权,没有他们的战斗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平来之不易,正义来之不易!

怀着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先辈们的缅怀,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的5名预备党员相聚在一起,组成实践小组,共同踏上了红色躬行之路,寻找那一抹红色的记忆。

磨刀不误砍柴工。出发之前,实践团经过仔细的讨论和斟酌,决定围绕“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恩回馈服务社会”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综合考虑历史影响、地理位置、教育意义等因素后最终确定了实践的内容和地点。

二、旭日之红

2017年6月30日晚上10点半,夜色正浓,此时的北京依旧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我们党96周岁华诞到来之际,实践团相约来到天安门广场,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次日升旗仪式的到来。

等待的时间里,每一分钟都觉得很漫长,只想立刻一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风采,但一想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能够近距离观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一切等待都值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的天空渐渐吐出丝丝缕缕的晨光,一晚上的等待之后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广场上此时已经聚集起了很多人,实践团成员迅速打起精神,分站在各个不同位置,力求从多角度感受和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只见国旗护卫队队员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缓缓从天安门出来,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擎旗手手中的五星红旗更是耀眼夺目,当国旗展开的时候,激昂豪迈的国歌在空中回荡,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家向国旗敬礼,异口同声地唱起了国歌。那一刻,实践团成员的心中一股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那是用革命热血铸就的旗帜!

那是用和平和正义捍卫的尊严!

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容颜!五星红旗,无论在哪,都能让人肃然起敬,引以为豪!

三、书中刻画的历史

经过一天的休整,实践团再度出发,继续红色躬行之路。

实践团来到国家图书馆,从书中发掘那些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的红色记忆。

国家图书馆珍藏着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献,不仅记叙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更蕴含着那段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教育价值。实践团成员首先在国家图书馆用电脑自主检索相关书目,随后前往书架寻找对应书籍,在书中品悟历史。

井冈山、延安、抗日、长征、徐州、革命、大别山、卢沟桥、台儿庄……当书中的这些字词映入眼帘的时候,内心深深被先辈们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民族浩然正气所感染,情至深处,往往闭眼沉思,拿出来和团队成员一起分享。而当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慰安妇、殖民化、帝国主义、三光政策等字眼进入眼中的时候,再想起那万人坑里铺满的白骨,那一座座无言的悲壮古铜雕像,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敌人残忍杀戮、践踏中国的情景,每一帧画面都刺入心扉,令人义愤填膺。

中华民族素来温和、宽容和善良,但沉默不是懦弱,忍让不是麻木!中国儿女用以血还血的悲壮,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建立起钢铁长城,在东方主战场牵制敌军主力,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绝对胜利。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岁月之所以静好,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君可知,当今国际形势依旧复杂,右翼势力更是妄图分裂中国。历史的痕迹还在,历史的教训还在,不管其他国家如何美化历史,美化战争,我们都不应该丢弃这红色的记忆。书中亦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向人民英雄致敬!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结束了对国家图书馆革命历史文献的学习后,实践团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致敬。

每当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苍劲洒脱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内心总能升腾起一股豪迈的力量。

随后,实践团围绕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了参观学习。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等汉白玉大浮雕,每一个浮雕后面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礼赞,这些英雄有的是拿着大刀锄头、土枪土炮的农村儿女,有的是举行爱国游行示威的慷慨激昂的学生,有的是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工人,有的是勇往直前、高举战旗的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牺牲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普通人,甚至很多人的名字都未被后世铭记,但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身份:人民英雄,他们的功勋彪炳史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英雄身虽死,气魄贯长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世人心中,万古流芳!

四、国家记忆

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不仅涌现出大量的人民英雄,还见证了一个大国的苏醒和复兴。

历史是国家和人民的记忆。

实践团的下一个任务即是寻找国家记忆,于是我们来到了国家博物馆,对中国近代史部分进行参观学习。

从1840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历史里,留下的国家记忆是深刻而又沉重的。实践团重点关注中国近代史陈列部分,各种实物、文献、图片、雕塑、绘画、旧址复原等展品,有力地还原了中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迎来黎明时分的苦难辉煌历程。看着这些展品,我们不禁陷入了沉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因为敌人的入侵、践踏和蹂躏,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大量珍贵的优秀文化文物也因此流失,而留下的就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份国家记忆难道不值得今人铭记和传承吗?

我们应该庆幸,正是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保家卫国,英勇斗争,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才有我们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才有我们今天值得骄傲的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发展。

承担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不仅仅是为国,也是为家。因为,这片土地上有我们的文化之根,有我们的精神支柱,有我们的国家记忆!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需要多么大义凛然,只需要我们对历史心存敬畏之心,让历史的悲剧不再上演。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实践团对于革命精神和红色记忆,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思考,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五、中国脊梁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鲁迅先生发出嘹亮的呐喊,犹如一道曙光,撕裂天际。

弘扬革命精神,重温红色记忆,实践团踏上了寻找革命年代中国脊梁的红色躬行之路。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实践团经过讨论,决定兵分两路,分别前往梅兰芳故居和宋庆龄故居进行参观调研。

在参观中我们了解到,梅兰芳先生不仅是中国戏曲的一代宗师,在京剧表演领域登峰造极,还是一名具有铮铮铁骨的艺术表演家。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梅兰芳先生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并蓄须明志,侵华日军多次登门要求他重新登台,均遭拒绝,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剃去留了八年的胡子,重登舞台。在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和忠贞不屈。

巾帼不让须眉,在革命斗争中,以宋庆龄女士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人士同样令人钦佩和爱戴。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宋庆龄女士都走在前线。西安事变后,她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一生就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典范,实践团成员在参观的过程中内心受到极大的激励和鼓舞。

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还有很多很多中国脊梁,他们用毕生精力去追随自己的信仰,用满腔热忱去爱护脚下的土地,坚忍不拔,无所畏惧。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脊梁,作为大学生党员的我们,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知识与力量。

六、伟大胜利

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静静伫立,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借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实践团聚焦在这片红色热土,追忆抗日战争的点点滴滴。

贪婪的帝国主义妄图消灭统治中国,但他们忘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抗日战争,是一场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抵御侵略的战争,是一场抗击侵略的正义战争;而在战争面前,中国人民身上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一次次创造了世界奇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那一刻举国欢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转折,这是值得世界铭记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洗去百年屈辱,赢得了地位、自信和尊严,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在世界的东方昂首挺胸站了起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无论是第几次来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每次都有新的感觉和收获,历史证明和平来之不易。

与此同时,实践团还就当代大学生参观和学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红色革命基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革命精神、红色记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七、志愿服务

7月的北京热浪袭人,尤其是中午时分,太阳炙烤着大地。

当人们在室内吃着冰淇淋、吹着空调冷风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穿着已被汗水湿透的工作服,忙碌在城市的每一个大街小巷。他们很少和行人说话,我们也很少关注他们,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城市才变得干净整洁,舒适宜居。他们有一个低调的名字:清洁工。

“我们给清洁工人送瓶水吧!”这个提议迅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实践团成员从商店买来冰凉的矿泉水,沿着大街骑行,遇到清洁工人就亲手递上一瓶,真挚地送上一句问候“您辛苦了!天气炎热,您喝口水吧!”“谢谢啦!”“谢谢你们!”或许是很少被人问候,他们的脸上除了惊喜之外更多的是感动。当他们向我们表达感谢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充满着幸福,犹如一阵清风吹过。

买来的两箱水很快就分发完了,每次递水清洁工叔叔或阿姨都会微笑着用双手来接,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去接触和认识他们。他们的衣服或许沾有污渍泥土,他们的手由于工作也变得粗糙,由于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他们的皮肤往往黝黑,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尊敬自己的职业,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整个城市装扮打理,我们为他们点赞。

除了清洁工,还有许多许多的人在默默无闻地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更加和谐、美好、富强而努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拥有着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更应该好好珍惜,用自己的行动去服务国家、回报社会。

后记

伟大的革命精神,光辉的红色记忆!是那段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弘扬和传承。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遥想那一抹红色的记忆,耳边仍在回响: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实践·品悟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2015级本科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眭明斌

弘扬革命精神,传播红色记忆。每一次社会实践带给人的感悟是不同的,通过这次社会调研活动让我对社会实践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和新的体会。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强国必须强军。实践团成员均为预备党员,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了我们国家、我们党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我们将享用一生。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

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传承北理工红色基因

2015级本科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阿依肯

红色基因,革命先烈之精魂也。为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第二党支部5名同学组成了“红色躬行团”社会实践团队,以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恩回馈服务社会”为主题,采用参观抗战革命圣地、寻访抗战老兵、观看抗战主题电影、徒步行军、学唱抗战歌曲、诵读延安诗篇,在炎炎烈日下一路骑行为工作在街头巷尾的清洁工人送冰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等多种实践形式,实地感受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抗战精神,展现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宋庆龄说: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通过这次红色实践,实践队员们不仅体会了抗战的不易,更明确了自己的崇高使命。我们将不断奋斗,弘扬抗战精神,共筑中国梦。80年前的青年,克服艰难险阻,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今天的我们,把实现中国梦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不忘历史,我们砥砺前行!团队以此为契机,传承北理工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以青春之笔书写人生最华美的篇章!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2015级本科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方海燕

很开心和大家一起顺利完成了这次抗战主题的暑假社会实践。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了,但是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所学、所看、所感远远没有结束。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都一直在勉励着同学们继续前行。当我们参观革命圣地时,心中思绪万千,感叹革命先烈的伟大,我们体会到抗战的艰巨,革命的艰苦。我们应该感恩现在安定和平的生活,红色遗址、革命老区、红色精神不断地鼓励我们前行,居安思危。

我们骑行为环卫工人送水,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这个社会,感恩如今的美好生活。今后,我们还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

牢记抗战精神

2015级本科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冷宜霖

2017年7月1日,我们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进行系列社会实践。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畔的第一声枪响,中华民族开始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沉重代价,做出了重大贡献。

走出纪念馆,我的心中充满着崇高与悲壮的情怀,但是却没有多少作为“胜利者”的喜悦。伤亡3500余万人,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这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愉快。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国家的孱弱,民族承载了更多的苦难,付出了更高的代价。

从来不会有人怀疑抗战史是一部胜利史,但只有在民族复兴的轨迹清晰地勾勒出回归大国的坐标时,我们才可能最终体验到“胜利”的完整含义。

今天,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牢记团结奉献的抗战精神,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历史不能忘记

2015级本科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岳晗

80年前,在卢沟桥爆发了“七七事变”。在这片土地上,残暴的日本侵略者炮击宛平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回忆。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最沉痛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危机。在抗日战争中,无数民族英雄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得失,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祖国,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80年后,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红色躬行团以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为出发点,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了对抗日战争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的问卷调查,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在参观抗日战争红色革命纪念时学习和实际遇到的问题。

历史不能忘记。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学子,更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过去的屈辱。今天,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更要牢记抗战精神,以满腔的热血为动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实践团成员:阿依肯 岳晗 眭明斌 方海燕 冷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