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精神光照千秋
实践·足迹
北京理工大学诞生于1940年抗战烽火中的延安。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革命圣地延安,第一代北理工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在黄土高原上耕耘并守护了一方知识的净土,创造了一章可歌可泣的诗篇。如今,在北京理工大学处处仍能见到延安时期的影子,校徽中的宝塔山和延河大桥以及1940的字样,表示北京理工大学源自1940年由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校歌的第一句便是“清清延河水”,以及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延安根,军工魂”……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两年来,我们不禁对延安这个革命圣地产生无限向往。何为延安根?何为延安精神?为深入理解这两个问题,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行5人在2017年7月3号至6号开展了革命圣地延安的朝圣之旅。下面我将向你讲述我们的故事。
一、红色之旅
当接到关于暑期社会实践的通知的时候,我们都在忙碌于期末考试的紧张备考中,时间紧,事务多,大家对于暑期社会实践都没有什么好点子,最后由许卫权同学想到去延安探寻考察延安精神,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的认同。我们很快开始了准备工作,分配任务,安排日程,设计线路,预订往返车票,购买一些相关的物品等。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后,我们一行人在7月3日登上了西行的火车,开始了我们的延安之旅。
凌晨5点左右,我们抵达延安。一路的颠簸加上一夜未眠,我们都疲惫不堪。然而为了保证计划能够按部就班地实施,我们经过简单的休整就动身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馆内展出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主要展现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我们认真地参观了每一间展厅,在数量众多的展品面前,我们仿佛回到那个艰苦却极富激情的年代。
走出延安革命纪念馆,已近中午。吃过午饭后,按照计划,我们兵分两路:一路参观延安宝塔山、凤凰山、枣园、杨家坪,一路去了吴起镇,回到延安后参观清凉山。
一部分小组成员下午从延安出发,坐上了开往吴起的汽车。汽车在绵延不断的山中行驶着,时而穿越幽长的隧道,时而经过蜿蜒的山谷,两个小时后终于到达长征会师之地——吴起县的吴起镇。吴起县同延安一样,沿河流而建,当天晚上我们顺着河道步行游览了吴起县城。为了第二天的行程便早早休息了。第二天清晨起床后,我们便开始了一天忙碌的行程,首先参观了长征胜利会师的广场。广场依山而建,在半山腰处,广场的中心矗立着纪念碑,广场的后面是长征胜利纪念馆,记录了许多长征的故事。参观完纪念馆后,我们便顺势上山去了,山路蜿蜒,时有各种红军的雕塑,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卓绝的历史,不忘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毛泽东故居,故居在靠近山的位置,是一所院子,当年毛泽东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指挥战斗。屋子里摆放着一些复制品、手工艺品,向人们展示着当年的情景。
下午,回到延安后,我们又爬上了万众瞩目的清凉山。清凉山原本是佛山,被改用为红军的机关驻地,上面有中国第一家新华书店,山上有文人题写的诗词歌赋,也有革命前辈的警句。
另一部分小组成员则留在延安,继续延安之行。首先参观了宝塔山,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北京理工大学校徽也有宝塔山的身影。参观完宝塔山,马不停蹄,我们立即前往枣园革命旧址。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期间解放区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枣园有毛泽东同志旧居、朱德同志旧居、周恩来同志旧居、刘少奇同志旧居、任弼时同志旧居等,都非常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我们一路参观,一路拍照,我们为革命领导人的简朴的生活作风而感叹。最后一站是杨家岭革命旧址,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值得我们北理工人骄傲的是,正是我们北理工的先辈们设计建造这座小巧但不失恢宏且载满历史感的建筑。
在结束在延安的参观后,我们返回北京,并对这次活动进行了交流与总结。
二、外国人眼中抗战时期的延安
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中共中央在延安战斗和生活了近13年时间。当年的延安是一种怎样的风貌呢?我们根据一些到访过延安的外国人士留下的史料可以大体了解当时的情况。
自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采访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以后,就不断有外国记者和其他外国人造访延安。他们的报道,他们的观感,逐渐使延安成了世界各国关注中国的一个亮点。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他的权威力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大多数外国记者都怀有对国民党反感和对中共倾心的感觉,只有一个天主教神甫比较明显地例外。虽然这些来访者中有些人抱有偏爱红色中国的先入为主的概念,但总体来说,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政治信念。共产党人的活力、希望、诚实及对大众的关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恩来把国民党的‘封建中国’与共产党的‘民主中国’作了区分。美联社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斯坦恩把重庆称为‘哀怨之城’和‘一场噩梦’。从延安飞往重庆犹如‘从中国的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时代生活》的白修德描述延安人比中国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更‘强壮健康’,而合众社和纽约先驱论坛的福尔曼则在1943年认为红军战士‘大约是我所曾见过的营养最好的部队’”。
“用作比较的标准不是共产党中国与美国,而是重庆和延安。前者代表着‘旧中国’——死气沉沉、颓废衰微、自私自利、逆来顺受、对普通百姓漠不关心、贫穷落后、不讲人道,任人唯亲,而后者则代表‘新中国’——满怀希望、朝气蓬勃、效率卓著、斗志昂扬、纲纪严明、热情洋溢。斯诺称一颗红星正在中国上空冉冉升起,而白修德则认为国民政府正因其行为不当而失去天命,因其道德沦丧和滥施暴政而腐朽枯萎。虽然白修德‘不信任共产党的用心,也不希望看到中国被淹没在红色浪潮中’,但他还是认为国民党‘颓废衰微’而共产党则‘生气勃勃’——‘相形之下’后者‘光芒四射’”。
除了这些以个人名义访问延安的外国记者,还有几次较大规模的团体访问,例如1944年7月22日到达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美军观察组除在延安活动外,还到晋绥和晋察冀根据地考察、访问。在此期间,他们发表了很多讲话,写了许多调查报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及中共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主要成员谢伟思,先后写了50多份报告。他在1944年7月28日第一次发回的调查报告中说:“延安民众官兵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妇女不穿高跟鞋,亦无口红,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美国使馆二等秘书戴维斯,在美军观察组的报告基础上,于1944年11月7日写出一份新的报告。该报告称:“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受到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他们得到这种支持,是因为这个政府和军队真正是属于人民的。”“中国的命运不决定于蒋介石,而决定于他们。”
三、延安精神,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抗战时期的延安,党风正民风淳,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的共识。历史已经证明,抗战时期的延安不但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何谓延安精神?我们结合史料与这几天在延安的所感所见,给出了我们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例如被誉为“人民的骆驼”的任弼时,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使在生病休养之时,也不忘到人民群众中考察调研。无数共产党员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只因一句话——“为人民服务”。正是有这些人的存在,才换来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欣欣向荣。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不过时。
延安精神,就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看到了当时环境的艰苦,清凉山上一方小小的石窑洞,竟是中国最早的新华书店,革命的理念从这里传向全国各地;枣园低矮的窑洞竟是当时革命领导者的住居,在这里,领导全国的革命,走向胜利;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面临困难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困顿之中亦不改其坚定的意志,在穷厄之中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自强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落伍。
延安精神,就是一种包容进取、自立自强的精神。许多外国友人都曾到达过延安,比如美国记者斯诺到达过延安,并写出了作品《西行漫记》。延安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开发了著名的南泥湾,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自然科学院的师生们发明了马兰纸,中国的第一支股票也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发行,令人惊叹。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积极进取,兼容并包,吐故纳新的做法永不淘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延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不仅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延安精神依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应忘记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近2亿贫困人口,我们不应忘记我们在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军事实力、文化输出、国民素质等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这些是我们国家的现状,是我们前行面临的巨大挑战,更应该是我们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新长征路上,延安精神的旗帜依旧鲜艳,我们要怀揣梦想,砥砺前行!
实践·品悟
发扬延安精神
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两年以来,学校一直在强调北理工的“延安根 军工魂”。何谓延安根?何谓延安精神?带着这些疑问,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开始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朝圣之旅。
我觉得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
这种精神至今仍然不过时,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应当发扬这种精神,为同学服务。
延安之旅,今生铭记
“清清延河水,哺育你茁壮成长”,刚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时,这雄壮的校歌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校歌里的延安以及延安精神更是让人神往。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和同学们有幸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得以亲身近距离感受先烈们的壮举。这次实践中,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吴起会师纪念馆、枣园等革命展馆及旧址,有许多地方给我极大的震撼。纪念馆前的毛主席叉腰而立,遥望远方,即使遭遇国民党围追堵截、经历两万里长征的磨难,毛主席依然精神抖擞,自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代伟人毛主席的神采真是令人神往!在清凉山上的第一家新华书店旧址及里面的书籍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中的火光,共产党人努力传播知识的光辉播撒在祖国大地。延安之旅,今生铭记!
实践团成员:许卫权 何雨潇 朱辉 杨赟杰 周钦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