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认识历程
ANCA在1982年由Davies等在研究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过程中偶然发现,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法在中性粒细胞的实验基质上,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胞浆弥散分布的荧光染色。1985年van der Woude等在GPA患者中发现胞浆型ANCA(cytoplasmic ANCA,cANCA),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1988年Falk和Jennette在系统性血管炎和原发性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核周型ANCA(perinuclear ANCA,pANCA)。随后,研究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发现MPO是pANCA的主要靶抗原,PR3确认为cANCA的主要靶抗原。随着临床上对ANCA的不断认识和深入研究,ANCA也被发现与其他小血管炎相关,如MPA、EGPA等。最初,各临床实验室通常采用自建ELISA方法检测PR3-ANCA和MPO-ANCA,随后逐渐认识到加强这些检测方法标准化的必要性。1998年由15个临床中心对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进行ANCA检测方法的标准化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联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IIF-ANCA)和ELISA检测靶抗原特异性ANCA可提高ANCA对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诊断的性能。研究发现,IIF-ANCA的敏感性为81%~85%,特异性为76%;IIF-ANCA联合ELISA检测PR3-ANCA、MPO-ANCA的敏感性为67%~82%,但特异性为98%。在多中心的研究结果基础上,1999年形成ANCA检测和报告国际共识,由此促进了ANCA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ANCA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如ELISA检测PR3-ANCA、MPO-ANCA出现了多种抗原固相载体方法,以及许多新的固相测定技术。PR3-ANCA、MPO-ANCA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使1999年的ANCA检测和报告国际共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并于2017年形成GPA和MPA中ANCA检测的修订版国际共识(图1-2-1)。
图1-2-1 ANCA检测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