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级市部分
第二章
经济发展质量
一、经济发展质量指标构建
在本章,我们将对我国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评分高低进行城市间的横向比较。
(一)指标构建背景
“经济发展质量”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之一,侧重分析城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突出强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在整个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功能。之所以将“经济发展质量”视为整个评估体系中首要的评估指标,并细分为9个三级指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估是由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决定的。
首先,以经济发展质量作为首要评估指标来衡量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符合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按照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的划分,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成果。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并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由于我国还处于欠发达阶段,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但是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城镇化进程重速度轻质量:农民工没有融入市民化、城区规模盲目扩张、资源和环境消耗严重、高投入低产出、经济快速增长却忽略了经济发展质量。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同时,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否则势必会成为无米之炊。
其次,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出发,合理细分三级评价指标,是保证经济发展质量评估科学性的基本要求。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不仅指经济总量的增加、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而且还表现在其质的方面,即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过程。它包括:人均GDP以及人均实际收入能持续稳定地增长;公共服务、公用设施,以及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等方面稳步有效地改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持续稳定优化;社会结构完善,收入差距缩小,分配合理公正;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经济发展质量包含了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传统的经济增长质量通常指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其度量指标一般是全要素生产率。而经济发展质量往往指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除一般的经济增长效率外,它还包括生态环境、能源消耗、社会公平等内容。本章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把经济发展质量界定为狭义的概念,即经济增长质量,广义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评价内容放在本书的其他章节进行叙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否则,新型城镇化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本章的评价指标也以此为依据确立。
(二)指标构建
以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实现和经济发展质量内涵为主要依据,在本年度报告中,经济发展质量评估板块由9个三级指标构成(如表2.1所示)。在本评估板块内部,三级指标权重相同,各个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估总分值由三级指标得分值加总而成。
表2.1 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地级市)

从发挥城市经济功能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质量指标数值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反映出新型城镇化核心基础的推进情况。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只有建立在合适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具有可持续性,否则终会成为无米之炊。
从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质量内涵来看,9个三级指标体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提高。
第一,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首先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城市居民人均创造、享有以及所支配的国民财富、公共服务等,其中主要涉及人均GDP、财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其次,地区投融资规模和方向是决定因素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的动力包括消费、政府购买和投资。通过对投融资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将能有效地反映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现状。此外,我们还需要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第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体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和城市建成区向农村地区扩张。因此,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质量的有关指标上主要体现为人均经济指标、推动经济发展的指标、经济增长效率指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指标等的优化和提升。因此本报告中9个三级指标均从不同角度与上述有关内容相关,以便进行相关评估和分析。
第三,人的需求首先表现为经济需求,在经济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才会去发展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把经济发展质量作为新型城镇化评估的首要指标,符合人对需求层次追求的合理性,也为新型城镇化的后续指标评估和分析提供了经济指标分析的基础。
二、经济发展质量评分排名
(一)经济发展质量总体排名分析
本章的经济发展质量评分主要是为了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1]内中小城市体系的经济发展质量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因而剔除了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评估目标为252个地级市。
首先,对原始数据缺失的部分通过LISREL软件按照multiple imputation程序进行了多元替补处理;其次,将14个三级指标无量纲化,其标准值设定在[-3,3]之间,若出现极端值则修正为3或-3;最后,将各个三级指标的标准评估分值加总,以得到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评分。
评分结果显示,目标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平均得分约为-0.145,整体水平较低,且城市体系内部差别较大。根据此综合评分排序,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评分排名前30名及后30名如表2.2和表2.3所示。[2]
表2.2 2012年我国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评分前30名

表2.3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评分后30名

从表2.2和表2.3的城市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它们所处的经济区域分布或者资源拥有状况整体上保持一致。排名前30位的城市大部分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或者资源拥有丰富的地区,而经济发展整体落后或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更多地出现在后30位。其中鄂尔多斯、无锡、东莞、东营和佛山表现抢眼,均为我国资源丰富或者东部沿海优先改革开放的城市,珠海、中山、温州、绍兴、常州以及苏州等经济环境较好的城市也位居前列,显示了东部地区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同时,在经济发展质量上也优于其他地区。与之相反,后30位城市排名中,中西部城市占据了大多数。另外,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同一区域内城市间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二)三级指标排名分析
1. 人均GDP
长期以来,我国更为关注地区或者城市GDP的总量。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以及城区规模向农村地区扩张,城市GDP增长的同时,人口也随着增长,因此考虑人均GDP比单纯考虑GDP总量更能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对人均GDP的评估和分析不仅能反映GDP总量的增长程度,反映GDP和人口数量的均衡发展程度,而且可以反映该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程度。
从表2.4和表2.5的得分排名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或者资源拥有丰富地区的城市,其分值偏高,反之就偏低。资源拥有丰富地区,如东营、大庆、克拉玛依等以石油企业建设为基础,均拥有较高的人均GDP,这也反映了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东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总量大,尽管人口密度大,但其人均GDP值依然占优,比如沿海地区的烟台、无锡、苏州、珠海等。从表2.5中能够看到,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均GDP明显偏低,主要原因是区域位置不占优,同时这些地区的资源相对贫乏,基础建设也相对落后。
表2.4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GDP指标评分前30名

表2.5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GDP指标评分后30名

2. GDP增长率
经济发展质量通常用GDP增长率来表示,它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把它同经济发展速度对立起来,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我国的第一要务。任何经济发展都要求有一定的速度,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也告诉我们经济发展速度上的持续差异恰恰是造成国家间经济实力变化的根源。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持续、稳定、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显著标志,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对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过度迷信GDP,不顾经济效益一味追求高速度。
从表2.6和表2.7来看,在GDP增长率指标的单项评分中,前30位城市平均得分约为1.756,而后30位城市平均得分约为-1.698,其差距不大,说明在GDP增长率方面,我国城市体系内部差别较小。从区域分布来看,排名前30位和后30位的城市分布均比较分散,没有出现明显的区域性集中现象。但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和资源拥有丰富的地区,人均GDP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仅有鄂尔多斯进入GDP增长率排名前30位,而克拉玛依虽然人均GDP排名位列前30位,但是GDP增长率却位于排名后30位之列。可见,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GDP增长率开始变慢,而由于国家政策和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原来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提速。
表2.6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GDP增长率指标评分排名前30名

表2.7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GDP增长率指标评分排名后30名

3. 非农产业占GDP比重
城镇化过程也是非农化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生产对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促使企业与产业的空间集聚,由此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向纵深发展,分工和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将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即工业不仅直接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而且通过产业连锁反应间接地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不仅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比重和产业布局,也是衡量城镇化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表2.8和表2.9的得分排名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或者资源拥有丰富以及旅游型等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其分值偏高,反之就偏低。煤炭、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如鄂尔多斯,或者东营、大庆、克拉玛依等以石油企业建设为基础的城市,其非农产业占GDP比重高。同时,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分值也较高,比如沿海地区的无锡、东莞、中山、苏州、珠海等。而资源贫乏或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二三产业发展落后,非农产业占GDP比重也偏低。
表2.8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非农产业占GDP比重指标评分前30名

表2.9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非农产业占GDP比重指标评分后30名

4. 人均财政收入
人均财政收入可以用于衡量一国或者地区政府财力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是均衡考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它可以准确比较地区间宏观税收负担,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它能够体现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照系。作为评价地区政府财力以及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人均财政收入也反映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程度,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及其实现程度。
从表2.10和表2.11的得分排名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或者资源拥有丰富地区的城市,其分值偏高,反之就偏低。资源拥有丰富地区,如鄂尔多斯,或者东营、大庆、克拉玛依等以石油企业建设为基础的城市,均拥有较高的人均财政收入。这也反映了资源型城市由于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支撑,对地方财政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东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总量大,尽管人口密度大,但其人均财政收入依然占优,比如沿海地区的无锡、东莞、中山、苏州、珠海等。而资源贫乏或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作为财政收入来源的人均GDP水平偏低,非常明显地制约了人均财政收入的水平。
表2.10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财政收入指标评分前30名

表2.11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财政收入指标评分后30名

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在个人收入中,扣除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费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之后剩下的余额。在影响消费开支的各方面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所以个人可支配收入常常被作为衡量国家生活状况的标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减直接反映了民生问题。合理安排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对建立合理的中国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构造稳定的社会以及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表2.12和表2.13的得分排名我们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30位的地级市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资源拥有丰富的地区,比如鄂尔多斯、东营等。可以看出,人均GDP占优的城市,其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比较靠前。浙江作为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省份,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值较高的态势更加明显,比如绍兴、温州、台州、金华等均位居前十名之列。而资源贫乏或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偏低,从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明显偏低。
表2.12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评分前30名

表2.13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评分后30名

6. 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年末金融结构存款余额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商业银行年末的存款总和,包括储蓄和对公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存放同业及存放中央银行等的存款之和。人均年末金融结构存款余额反映了该地区资金集聚的能力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反映了地区银行贷款潜力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宏观经济中,储蓄率是衡量经济投资潜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表2.14和表2.15的得分排名我们可以看出,该指标评分排名前30位的地级市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资源丰富并有大型国企进驻的城市。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存款余额也相对比较靠前。相反,资源相对贫乏或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储蓄率相对也偏低,表现在存款余额上,分值也较低。
表2.14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指标评分前30名

表2.15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指标评分后30名

7. 人均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是指金融机构截至年末所发放的各项贷款的期末合计数。人均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直接反映了年度内该地区的投资信贷水平。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是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由于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的不完善,劳动资本收入比不合理导致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投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也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从表2.16和表2.17的得分排名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或者资源拥有丰富地区的城市,其分值偏高,反之就偏低。资源禀赋较为丰富的城市,如鄂尔多斯,以及东营、大庆、克拉玛依等以石油企业建设为基础的城市,对资金的需求大。同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投资需求大。从金融机构贷款额度上看,指标值就偏高。相反,资源贫乏或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其对资金的需求相对也偏低。
表2.16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指标评分前30名

表2.17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指标评分后30名

8. 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般以年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目前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国有和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税前利润)。该指标主要反映了实体经济投资产出新增价值的能力,是衡量实体经济发展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从表2.18和表2.19的得分排名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工业城市或者资源拥有丰富地区的城市,其分值偏高,反之就偏低。资源拥有丰富地区的城市,比如东营、大庆、克拉玛依、鄂尔多斯等以煤炭或者石油企业建设为基础,均拥有较大规模的资源加工企业,因此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明显占优,这突出反映了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传统上拥有大型工业企业或者乡镇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化的城市,其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值也占优,比如山东的烟台、江苏的无锡、广东的佛山等。相反,可以看出,区域位置不占优且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以及没有工业企业依赖建设的基础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资源贫乏的地区,其指标值总体占据后30名。
表2.18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指标评分前30名

表2.19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指标评分后30名

9.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人均固定资产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人均费用的总称。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投资的主要份额,在目前阶段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从表2.20和表2.21的得分排名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工业城市或者资源拥有丰富地区的城市,以及作为新型开发地区的城市,其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均位列前30名排名表上。资源拥有丰富地区的城市,比如包头、东营、克拉玛依、鄂尔多斯等,均拥有较大规模的资源加工企业,随着技术升级和产业深化发展,其固定投资需求较大。同时,传统上拥有大型工业企业或者乡镇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化的城市,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也占优,比如山东的烟台、江苏的无锡、广东的佛山等。此外,作为国家或地方确定的新型开发城市,比如安徽的芜湖、海南的三亚等,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也非常旺盛。相反,可以看出,区域位置不占优且资源相对贫乏城市,以及没有工业企业依赖建设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资源贫乏的地区,其指标值总体占据后30名。
表2.20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评分前30名

表2.21 2012年我国252个地级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评分后30名

三、经济发展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从前文的排名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地级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第一,区位优势和资源拥有状况对我国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非常显著。能够看出,沿海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地理位置、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从而其经济发展质量分值偏高。同时,拥有丰富资源的城市,依靠其所拥有的资源建立相应的工业企业,其经济发展质量也占优。
第二,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不同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地区间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支出差别过大。基数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对消费需求起到较大的抑制作用,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
第三,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直接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的质量,特别是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控的关键性作用上协调度不够,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能够看出,经济发展质量较好的地区,政府效率相对较高,市场环境相对公平,人的观念意识也相对开明开放。
四、政策建议
第一,过去严重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努力从依靠要素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变。让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上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科研投入来提高居民的基本素质和产业的技术含量,从而占领产业制高点。
第二,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证政府在经济调控上的关键性作用。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能不干预的坚决不干预。其次,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具有优势,但市场本身也是有缺陷的,会发生市场失灵,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关键性的调控作用。我国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情况还很严重,这些都要求通过政府干预来确保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第三,地方政府应该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目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从而使得基数庞大的低收入群体没有消费能力,也不敢消费,以致消费需求受到严重抑制,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各个地区应结合自身资源进行产业优化和结构升级,建立合理的适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同时要通过加强非经济领域的投入:比如教育、研发、市场环境的营造等软件建设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市场环境的培育等,无法依靠短期财政扶助或暂时的政策倾斜,只能依靠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劳动力培养和人才教育方能实现。
[1] 四大经济区域是指由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根据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划分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2] 全体排名见附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