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临床分期
一、卫生部诊疗指南分期(2008年版)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将手足口病分为4期:
1.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期
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
2.神经系统受累期
该阶段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体无力、肌阵挛、抽搐或急性迟缓性麻痹等。
3.心肺衰竭期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心率快、吐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样痰,出现生命体征稳定期肺部啰音增多、血压明显异常、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加重等以及高血糖、低氧血症、胸片异常明显加重或出现肺水肿表现。
4.生命体征稳定期
经抢救后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但仍有患者留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二、中国台湾分期(2002年版)
中国台湾于1999年制订了手足口病的临床4分期法,2002年对1999年的4期分类法进行了修订:
1期:发病期,发热,口腔溃疡,手、足和臀部有皮疹。
2期:脑脊髓炎,表现为急性肢体无力、无菌性脑膜炎,脑炎除有脑膜炎症状外,还表现为意识模糊、惊厥和抽搐。
3A期:自主神经失调,表现为出冷汗、四肢冰冷、高血压、高血糖、白细胞计数升高、呼吸急促和心律加快等症状,可出现肺水肿,以血压升高为开始,持续数小时至1天。
3B期:心功能衰竭期,心搏逐渐增快提示心输出量可能下降,可发生肺出血。如未获及时有效治疗,收缩压会逐渐下降,低于同年龄正常值的下限。
4期:恢复期。
三、本课题组分期(2012年版)
本课题组根据出疹性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参照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及相关学者研究,现总结手足口病的分期如下:
(一)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期(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
持续约数天,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发热可呈高热或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手足水疱较典型手足口病小(约针尖大小),大多数患者可自然痊愈,无后遗症,高危病例可能向后期发展。
(二)神经系统受累期(神经症状-脑膜脑炎)
肠道病毒感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两个时间段,其一是疾病一开始在轻微的病毒血症时就进入中枢神经;其二是在手足口病/咽峡炎/发热之后出现明显病毒血症时进入中枢神经,大部分患者中枢神经侵犯在发病2~5天。神经系统的症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非特异神经症状和特异神经症状。
1.非特异神经症状
根据神经症状的表现无法确定某特定脑功能区受到侵袭,包括如下表现:
(1)一般表现: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如头痛、呕吐、颈抵抗、嗜睡等。
(2)情绪改变:部分患儿在急性期呈现表情淡漠,本来活泼可爱多语的孩子表情木然,一语不发,甚至接受侵袭性检查与治疗时,表情茫然不会哭。
(3)不自主肢体抖动:有两个阶段可以出现这一症状,一是在发病24~48小时后产生类似婴幼儿在睡眠之初的惊吓反应,进一步发展为不自主肢体抖动,清醒状态下亦可出现;另外急性期睡眠会有“夜惊”的现象,睡眠中突然醒来有幻听、幻视现象。
(4)心动过速、尿潴留,腹胀等,部分患儿瞳孔缩小。
(5)睡眠障碍:发病第一天就可出现,第3~4天达到高峰后逐渐消失。
2.特异神经症状 (1)脑干病变:
多见于脑干受侵犯,主要表现为肢体平衡异常、共济失调、对侧肢体麻痹和呼吸中枢受影响。
(2)平衡协调障碍:
肢体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以及说话不清。局部肌无力表现为小儿麻痹症样单肢、多肢无力或合并脑神经麻痹表现。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严重者主要是心肺中枢受损而表现为心肺功能衰竭,表现为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心律快、吐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样痰、肺部啰音增多、血压明显异常、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加重等。
3.神经系统表现的病程
由于少数病例病情恶化快速,患儿到达医院时往往是判定症状严重与否的关键时点。有患者抵达医院时已经呈现明显神经症状;如肢体麻痹、颈项强直或休克、呼吸衰竭瞳孔散大等现象;有些则是入院后神经及心肺症状才陆续出现。观察神经症状出现的时间点有助于早期做预防的处置。神经症状出现的病程分为5个阶段(表5-5):
表5-5 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期不同阶段的表现

(1)发病阶段:
患儿无论严重与否,临床的症状变化不大,无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多以发热及皮肤症状开始。有些没有手足皮肤的症状,只有咽喉部的表现。
(2)一般症状阶段:
在前述症状开始后24~48小时出现。除维持第一阶段之症状外,常见的其他症状有哭闹、烦躁不安、睡眠不好;有呕吐、腹胀,甚至会有类似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此阶段开始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如久已不见的睡眠时“惊吓反应”再度出现。很多个案在这阶段停止恶化而逐渐恢复。此阶段维持12~48小时,部分患儿开始有第三阶段的脑干症状。
(3)脑干阶段:
进入此期的患儿中枢神经脑干的症状更明显,根据患儿的症状这一期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为一般脑干症状。延续上阶段的惊吓反应,症状更为明显,在白天清醒安静躺卧时也会出现。其他非特异性神经症状,如嗜睡、面无表情、视觉平衡幻觉等。其二为脑干局部症状。呈现单肢或多肢无力的现象,有明显肢体共济失调,无端惊慌,眼球共轭障碍的现象。若仔细观察,患儿多少有合并脑神经受侵犯的表现。受侵犯的脑神经以第Ⅵ、Ⅶ、Ⅺ、Ⅻ四条最常见。轻者可见单侧肌无力,嘴角下斜流涎;重者呈现眼球内斜,或眼球不时上翻(upward gaze)。其三是自主神经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盗汗、四肢冰冷苍白,皮肤出现大理石花纹。阵发性心动过速,超过160次/分,肠蠕动减弱,腹胀。这三类的症状可单独也可同时出现。但最早出现在发病后48小时,最晚可在72~96小时。此阶段除少部分表现表情淡漠外,一般意识正常。
(4)急性恶化阶段:
自主神经症状明显的患儿易进入此阶段,通常让临床医师措手不及。患儿心律往往维持在200次/分上下,脸色苍白,表情淡漠,外周血管循环差,呼吸急促,体温不高。此时有鼻胃管者,少数可观察到消化道出血的现象。
大部分患儿观察到呼吸困难濒临衰竭时,突然由口鼻溢出粉红色带泡沫的分泌液。气管插管时,血性分泌物大量涌出,充满呼吸道,必须不断地抽取以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多数患儿在此阶段需要机械通气,患儿自主呼吸仍存在,经过1~2小时自主呼吸才消失,出现昏迷。
(5)终末阶段:
恶化期维持5~6个小时,成人型的呼吸窘迫症逐渐恶化,肺换气功能逐渐下降,提高氧浓度也无法维持血氧稳定,心脏功能及血压的状况也逐渐恶化而致死亡。恶化期病程约为3天。若病情稳定下来,生命体征将逐渐好转,包含一些自主神经功能,肺部气体交换,心脏循环系统都逐渐脱离药物控制达稳定状态。约在第10天可评估后遗症。
整个神经系统受累期病程为5~7天。年龄较大者进行至第三阶段即停止,然后维持3~5天后进入恢复期,可能须另外的7~10天逐步恢复。小于3岁的患者有较高的危险性进入第四、第五个阶段。
(三)心肺衰竭期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心率快、吐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样痰、出现肺部啰音增多、血压明显异常、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加重等以及高血糖、低氧血症、胸片异常明显加重或出现肺水肿表现。心肺衰竭期又分为A、B两期。
1.第三A期(高血压-肺水肿、出血-自主神经失调)
肺水肿也发生在发热或手足口病2~4天后,持续约数小时至1天左右,为最主要死亡原因。呼吸浅快是肺水肿的早期征象,需密切关注,血压上升为最早征兆、有些合并呕吐、抽搐或肢体无力,高热、然后突然喘息、呼吸急促、发绀需气管插管,插管后气管内冒出大量泡沫痰,继而变成粉红色泡沫痰(即肺水肿),一半以上也会从气管内冒出鲜血(即肺出血),肺部啰音增多、血氧含量降低,胸片从正常一下子变成几乎全白。出现肺水肿后,一半以上患儿在插管12小时内死亡。在加护患者中,心率增快,达200次/分以上,心率增快是病情转重的重要线索,血压不稳定,需要使用升压素。高血糖(>200mg/ dl),急性期心脏超声心脏射血分数在40%~50%。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加重,神经症状持续恶化,昏迷指数降低、四肢无力加剧。此外,患儿全身苍白,四肢冰冷,但身体中心很热,有些持续高热不退,并伴有冷汗不止,并迅速陷入昏迷,部分表现为抽搐、眼睛上斜或瞳孔大小不等。
2.第三B期(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损害)
持续2~7天,心率逐渐下降但血压可能更低,面色苍白、末梢循环不良、肺水肿出血逐渐好转但自主呼吸差,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血糖降至正常,神经系统表现:垂直眼震颤、斜视、肢体无力、抽搐等,此阶段因脑血流灌注差可能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
(四)生命体征稳定期(逐渐恢复-神经系统后遗症)
持续时间数月或数年,心脏功能完全恢复,肺功能可能不好但能满足换气功能,但因患者自主呼吸、吞咽功能不好会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所以仍需呼吸机支持。患者逐渐清醒,但可能留下神经系统严重的后遗症,可反复发生肺炎。
多数患者可呈现这四个不同的临床阶段,少数患者可无手足口病的前驱表现而发生肺水肿,或出现神经系统表现而无肺水肿,或无高血压的表现。
还有台湾大学黄朝庆教授提出的通过头颅MR表现对肠道病毒侵犯神经系统进行分期,分为神经系统症状期、无菌性脑膜炎期、脑干脑炎期和急性肢体麻痹期,其中脑干脑炎期又分为3级(1级:肌阵挛抽动;2级:肌阵挛抽动伴脑神经受累;3级:心和肺功能衰竭)。神经系统的分期对临床医生帮助有限,但对影像学医生来说较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