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淳于髡知才日荐七贤——先识人而后知人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大臣叫淳于髡。赘婿出身,身高不满七尺,滑稽多辩,但是,却很有智慧,又善于识别人才。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者,任他为大夫。他曾用“一鸣惊人”的隐语进谏齐王戒淫乐和长夜之饮,亲理政事,振作图强。又与驺忌论政,支持其改革。楚攻齐,他求援于赵,使楚王主动撤退。后来到魏国游说,魏王欲任淳于髡为卿相,他辞谢而去。
齐宣王执政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加强统治,期望得到大批人才为其出力,因淳于髡素来以善于识人著称,就让淳于髡为其推荐。淳于髡接受任务后,竟然在一天之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个贤士。齐宣王对淳于髡一次能找来这么多的贤士很是不能理解,不敢放心使用。于是齐宣王向淳于髡问道:“我听说人才十分难得,千里之内能选择一个贤士就是相当多的了;百年之中,出现一个圣人就是很难得了;你怎么竟在一天之内就可以向我推荐七个贤士呢?看来天下的贤士太多了。平时大家的传闻也不可尽信啊。”
淳于髡对齐宣王说:“君主,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同类的鸟儿总是集在一起的;同类的野兽也是一道行走的。比如要找到柴胡、桔梗这些草药,你若是到洼地去找,那是一辈子也找不到的;可是如果到黍山、梁父山北面去找呢,那就可以车载而归。天下的东西都是同类相聚的,人也是如此。我淳于髡总算是一个贤士吧,你让我去挑选贤士,正像到河边去汲水、用火石取火一样容易。我还准备再给大王推举一批贤士呢,何止这七个人呢?”
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明白了淳于髡之所以能够在一日之内向自己推举七个贤士,关键在于他善识人才。因此不但重用了他找来的七名贤士,而且命令淳于髡继续去寻访贤士。
过了一段时间,淳于髡果然又给齐宣王找来一批贤士。这些人各有所长,又是各地知名的贤士、学者,接纳了这两批贤士后,齐国果然国威大震,齐都也成为各国闻名的文化之都、学者之都。
淳于髡通过平常与各方贤士的接触交往,了解掌握了他们的贤德才能。所以,一旦需要,便能一日荐七贤。人才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能否发现他们,能否合理使用他们,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关键在于领导者能否爱惜人才、尊重人才,是否认识到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所以说,用人首先是识人,识人就要具备识人之慧眼,就要知人之情况。
一个单位需要的各种人才固然十分重要,但善于识别人才的领导者更加难得。古人所说“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