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动生理功能重在脾胃──读前贤医著有感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这两段原文说明人体的正气在抵御和预防疾病发生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在疾病的治疗中,如何能调动机体的抗病机制,鼓动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恢复和促进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正气发挥御邪、驱邪的作用,并调节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有利于疾病向愈或机体功能的恢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脾胃同居中焦属土,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气以降为顺,主受纳水谷饮食,进行腐熟消磨,化为精微而能被机体吸收利用,并将糟粕下降而排出体外。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其气主升清,能运化输送水谷精微,经过气化而为气血精津以营养周身,提供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所需的物质基础,激发机体的生理机制,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脾运化水湿,转输清浊,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同完成了水谷饮食摄入与气化精微两个不可分割的生化过程,保证了机体各脏腑组织正常的营养和生理功能发挥,从而维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延续。《医宗必读》言:“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精微化生之源,生命活动赖以生存之母,早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就已指明:“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脾胃功能正常,机体的生理功能就正常发挥,正气充盈,抗病御邪的能力就加强,“四季脾旺不受邪”。若脾胃功能失健,摄纳无权,运化失司,气血精微化生不足,无以奉养生身则生命之树就要枯萎凋亡。正如李东垣《脾胃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探究脾胃在机体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对指导临床固护正气、鼓动生理功能、防病治病、辨证用药等方面均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脾胃为肾精之根,元气之本
肾精,是肾中所藏之阴精,是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之精,主骨生髓充脑,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肾的精气充盛,身体则强壮,生殖功能加强,机体就充满活力。然而,肾中所藏之精气,必须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给予补充,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肾中的精气才得以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发挥其肾中精气的作用。先天之精是后天形体之基础,而后天之精,源于水谷精微,化生于脾胃,又是肾中先天之精得以不断资养根基所在。张景岳说:“人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所以说脾胃为肾精之根。
人体的元气,又谓真元之气,亦藏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是生命的原动力。能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发挥其生理功能,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元气既受于先天,又赖后天脾胃化生的精微不断滋养,才能不失充沛,不断发挥其生理作用。《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水谷并而充身者也。”东垣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所以脾胃为元气之本。
若脾胃虚损,中土不健,气血精微化生匮乏,则肾精无所资,真气无所培,各脏腑功能活动缺少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发育就要迟缓,生殖功能障碍,脏腑功能减退,各系统活力降低,机体内在阴阳气血失调,御邪、抗病、自稳功能受损,人的健康就要受到影响。
二、脾胃为气血营卫化生之源
气是体内具有很强活动力,不断运动着的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脏腑组织功能的体现和产物。气的存在,是由脏腑及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而表现的。由于气的来源和部位不同,功能不同,有元气、宗气、卫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区别,但各种气的产生,都离不开脾胃的生化作用,必须有脾胃运化的精微做物质基础提供能量,才能发挥各自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体现其气化作用。如,心气足才能推动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周营全身;肺气足才能“宣五谷味,若雾露之溉”,才能肃降通调水道,推运肠腑之气,主治节,朝百脉;肝气正常疏泄则调畅气机,调节情志,藏摄血液;肾气足阴精得以固藏,水液得以蒸腾气化,清气得以下纳,机体生长发育正常。而作为物质的气,分布在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生理效应,也都是以水谷精微作为基本的组成成分。如元气,是由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微相合而成,内藏于肾,成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是由肺所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助心气以行血,“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营卫之气,更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清者为营,入于脉中,浊者为卫,行于脉外。《灵枢·营卫生会》曰:“谷入于胃,以传于脉,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行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为水谷悍气,行于脉外,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卫外御邪功能。《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膜。”卫气并有裹束营血使其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体现出脾的统血、气的摄血作用。
血液也是源于中焦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津,经过生理变化而为血。《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载营气,营运血行,周运全身而起濡养温煦作用。《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所以说,脾胃是气血营卫生化之源,《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血营卫,是组成形体组织和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均由脾胃化生水谷所形成。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脏腑、经脉、四肢百骸、肌肤九窍、精神思维均得以滋养而形神俱健。若中焦脾胃运化功能不健,精微生成不足,则气血营卫就无物质基础,生化无源,后续无继,机体失养则体倦乏力,肌削肉消,卫外失固。脏腑之气得不到充养,功能减退,于是内伤、外感病证迭起。
三、脾胃为气机运动之枢纽
气机,是气的运动变化机理,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
中医认为,人体功能活动是以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是气化,即通过脏腑功能活动,将人体生命活动中所需的物质进行化生、分解、转化,为脏腑组织提供物质基础,为生命提供能量。也就是气血精津之间的相互化生、利用过程。正是体内的气化活动,产生了生命的生、长、化、收、藏的生理变化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二是气的升降出入,这是气在体内运动的最基本形式。气的这种运动形式,反映了脏腑功能特性和各种物质的代谢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所以气机的升降出入,在脏腑功能活动中无时不存在,无时不体现。只有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人体生理活动才能维持正常,气化的过程才能正常进行。如肝气升发条达,肺气清肃下降,从而使气机调畅,血行贯通上下而无滞涩,水道得以通调,水液代谢得以正常;心火(阳)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阴,心肾上下交泰,水火相济,则肾水不寒,心阳不亢;肺呼出浊气,肾下纳清气,则呼吸吐纳有根而维持正常呼吸出入;而脾胃同居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能升清,胃能降浊,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全赖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脾胃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质,其精华清薄部分,由脾之升清作用而上归于肺,即“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再由肺之宣降而输布到全身;水谷精微中浊厚部分,则由胃之降浊功能而“走五脏”“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糟粕部分“出于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排出体外。总体来说,心肺位上焦,其气宜降,肝肾置于下焦,其气宜升,而脾胃居中焦,又是万物生化之源,所以各脏腑之气机升降出入必赖于脾胃的升降出入为枢纽,各种物质的化生转输、敷布出入,也必赖于脾胃的斡旋而得以周流。如脾升则肝木能升发,胃降肺气得顺降;若脾气困阻,清阳不升,中轴失运,则脾土不能化生阴血,肝木失于濡养,木气不能疏泄条达,可见胁痛、腹胀、腹泻等病证;胃气不降,腑气不通,肺金失于清肃而上逆可见喘息气促、胸中闷乱等。
气机的升降出入,主要的内容是清浊的升降与出入,而脾胃正是升清降浊的主体,脾气散精,“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灵枢·阴阳清浊》)。张景岳进一步明确:“清者上升故注于肺,浊者下降故走于胃,然而浊中有清,故胃中清气上出于口,以通呼吸津液;清中有浊,故肺中浊气下注于经,以为血脉营卫。”说明水谷精微的清升浊降是通过脾胃的升降功能来完成的,从而保证了营卫气血的生成与流通。在水液的运化代谢中,其清浊升降,也是脾的升清把水饮之清津者上输于肺,肺才能将清中之清津布散于周身,滋养全身,润泽九窍,滑利关节,参与血液的组成。将清中之浊液下输于肾,其中浊中之清者又复上输于肺,浊中之浊者下趋于膀胱而排出体外。脾运化水湿所代谢的浊液废物则由胃之降浊而由肠道排出体外,这样脾胃与肺、肾、膀胱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其谓也。虽然其他脏腑也存在着清浊升降,如心肺间的气血升降,肝胆之间的精汁升降,肺肾之间的呼吸清浊升降等,但总体上是通过脾胃的枢转升降,使机体的气机升降得以完成。脾气健旺,化生有源,才能保证脏腑气机升降的动力来源。所以脾胃的升降出入,既是自身新陈代谢的基本过程,也是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组成部分。中焦枢轴转运以带四旁,若中枢不运,脾气虚弱,则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升降反作,清阳下陷则致内脏下垂,久泻久利,便血崩漏等病证相见;浊阴上逆,则脘痞呕逆,头目昏眩随之而起。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而始。
四、洞悉病机,燮理脾胃
脾胃为生命的后天之本,在维持脏腑功能和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李东垣所言:“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充分说明脾胃健运对维护生理功能、坚固正气的重要性。
1.饮食有节以保脾胃
脾胃者,仓廪之官,水谷受盛之器,运化之洲,日用不息,劳作不休,最易受饮食所伤。暴饮暴食,水谷滞留,难以消磨,则脾胃受阻,而运化不及;饮食生冷不洁,蕴毒生湿,困脾伤胃;五味太过,偏食恣食,也可耗伤脾胃而失其健运。《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所以把好饮食入口这一关,对保养脾胃至关紧要,纳食规律有时,数量节制,种类合理,不贪食生冷或辛辣燥热之物,五味适中勿过,则脾胃纳化有度,气血精微生化充足,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饮食伤脾胃还应包括药物所伤,过于苦寒则伤脾阳,过于辛温则助胃热,攻克太过则伤中气,补益太过则壅气机,因此在药物的应用时,也应注意固护脾胃勿受伤损,才能运化药力发挥疗效。
2.阴阳调和以健脾胃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其属太阴。阳常不足,寒易中生,阳不化水,脾不运湿,寒湿困脾,运化失司,清阳不升,则诸湿肿满皆以脾生。故健脾宜温养,李东垣主张甘温补脾升阳为调理脾胃之大法,提出“凡脾胃不足之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脾阳得振,脾气健运,气血化生旺盛,转输散精,周营全身。气旺则能统血、生血、行血,并能温煦、卫外、御邪抗邪;血足则能濡养脏腑、肌肉、四肢、百骸,并充盈血脉而形神俱养;脾阳温运,并可运化水湿,代谢水液。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属阳明。阴常不足,易燥热为病。胃热炽盛,肠腑燥结,则消谷善饥或不饥不纳,口舌生疮,渴喜冷饮,大便艰涩诸证皆起。故和胃宜甘凉濡润,清代叶天士倡导胃阴说,提出“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胃阴得养,胃气得悦,受纳有时,消化有常,游溢精气,以供脾气散精。胃得柔润则降浊而润肠,则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与脾脏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化生精微,输布营养的全过程。叶氏明确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并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所以脾阳应温,胃阴宜养,阴阳调和,脾胃健运,气血精微化生有源,先天得培,后天得养,体健形固而无疾恙之苦矣。
3.气机顺达以运脾胃
脾胃居中,一升一降,既是自身多种生理功能的基础,又是五脏六腑、经络血脉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升精微之气得以输布,胃降饮食糟粕方能下行。若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则“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又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脾胃升降既是中枢之纽,必然也易受到其他脏腑气机失调的影响。如肝气郁滞,失于升发条达,则肝木乘土,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常见腹胀腹泻、胁痛吞酸,故疏理肝木,以复脾胃升降之常。肾阳不能上升温煦脾阳,脾胃阳虚,不能腐熟食物,运化水谷,代谢水液,而见少食呕恶、下利完谷、水湿肿满、四肢不温,故温肾以运转脾胃升降之机枢。肺居膈上,其经脉还循胃口,其气司降,若肺气不降,胃气随之上逆,则有嗳气喘逆;肺之宣降又助脾之运湿,故肺失宣降,水道失于通调,水湿失于布降,脾之运化水湿功能受影响则产生水饮停聚内阻等病证,所以调肺气宣降有助脾胃之升降。
脾胃气机不但受脏腑气机升降之左右,而且也受情志活动的影响。情志太过与不及都会波及脾胃的气机。忧思太过,气机滞结,则脾胃运化呆滞而不思饮食,腹胀失眠多梦等。怒火亢盛,肝气冲逆,阻胃气之降,或横逆犯胃,则见胁痛、胃胀、呕恶吞酸等。所以调节脏腑气机,愉悦精神情绪,无郁无怒,则脾胃悦达、升降相宜。
脾胃功能正常,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生理功能旺盛,正胜邪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脾胃论》注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3]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