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圣鬼谷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鬼谷子》的理论框架

前一章里讲到百家著述,述及《鬼谷子》与《墨子》并列,仅靠一部作品构成了一个理论体系。

那么,《鬼谷子》究竟构成了怎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又是如何构建的,将是本节我们所要讨论的话题。

如前所述,《鬼谷子》是关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论述。人际关系重在人与人的交际,人与人的交际重在人与人之间的游说,人与人之间的游说又重在倾听与表达。

作为人际关系的总体论述,《鬼谷子》一书是关于口、耳与心的学问。在下在《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中称其为口舌之学,省掉一个耳字,因为口舌的前提是听,是耳。

鬼谷子的理论体系涵盖了游说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分为下述三个部分逐一解读。

1.《鬼谷子》的篇章结构

前章已述,《鬼谷子》一书由下列篇目构成,它们分别是:

《捭阖》第一,《反应》第二,《内楗》第三,《抵罅》第四,《飞箝》第五,《忤合》第六,《揣》第七,《摩》第八,《权》第九,《谋》第十,《决》第十一,《符言》第十二,《转丸》第十三(佚),《胠篋》第十四(佚),《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

上述篇目中,《转丸》、《胠篋》两篇佚失,《本经阴符七术》实为分述不同内容的杂文七篇,外加《持枢》与《中经》,共是二十三篇,减去亡佚的两篇,实存二十一篇。

二十一篇文章又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捭阖》系六篇、《揣》系五篇、《本经》系三篇和《符言》。

由于内容上的连贯性,《捭阖》系六篇与《揣》系五篇,在先秦时已合并为一册,《本经》系三篇合并为一册,《符言》及亡佚两篇合并为一册,最终形成三册分述的结构。详见下表:

2.《鬼谷子》的分卷概要

卷一

卷一是《鬼谷子》一书的主体,也是鬼谷子理论的主体,共由十一篇文章组成,它们联合构成了游说的全部过程与技巧。

这些文章又分三个部分:

甲,总纲:《捭阖》篇;

乙,捭阖五大法术:反应、内揵、抵巘、飞箝、忤合;

丙,捭阖五大践术:揣情、摩意、权衡、筹谋、决断。

下面逐一述要:

甲.总纲:《捭阖》篇

《捭阖》篇是第一篇,也是《鬼谷子》理论体系主体的总纲。

捭阖为两个概念,捭与阖,捭为阳,为开,为言,为动,阖为阴,为关,为默,为静,捭与阖构成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换言之,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面)构成的,构成的过程叫统一,因而,这个过程也叫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今天叫“矛盾律”,或叫“一分为二”,在过去叫“道”。

道,统御一切游说过程,也即统领之后的捭阖十术。

对于“道”对游说过程的统御,在下在《鬼谷子的局》一书中借鬼谷子之口作过简要的描述:

鬼谷子扫众弟子一眼,朗声道,“你们各抒己志,选定入道之门,老朽心中已是有数。天下学问各有偏倚,学到极处,俱与道通,此所谓殊途同归。学问为术,万术同归于道。医学、兵学、口舌之学,内中既有机巧之术,也有统御之道。术为道御,亦为道用。换言之,术是利器,道是根本。若是只学其中之术,不悟其中之道,终将祸及自身。”

庞涓听得愣了,不解地问道:“先生是说,兵学也有术、道之分?”

“任何学问都有术、道之分。就兵学而言,用兵之术在于战胜,用兵之道在于息争。故善用兵者,并不好战。用兵之道,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于化干戈为玉帛,以四两拨千钧。”

张仪急问:“请问先生,口舌之学呢?”

“口舌之术在于制人,口舌之道在于服心!”

“如何才能做到服心?”

“口为心之门户,心为神之门户,若能做到善言,就能直通心神,做到服心。”

“先生是说,只要能说会道,就能服心?”

“非也,能说会道不为善言!”

“何为善言?”

“善言者,言则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不言则神定如山,势若引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坠云雾中。此所谓不言即言,无声胜有声。”

张仪豁然开悟,点头道:“先生是说,所谓善言,就是知晓何时言,何时不言!”

“正是!”

“如何方能做到何时言,何时不言呢?”

“悟道。只要悟了道,就能控制口舌,做到何时言,何时不言!”

“乖乖,”张仪咂舌道,“口舌里面竟藏有这么大的学问,张仪服了!”

《鬼谷子的局》第031章

在这段引文里,在下借鬼谷子之口扼要介绍了“捭”与“阖”在游说之学(纵横道术)中的重要作用。

在鬼谷子眼里,“天下学问各有偏倚,学到极处,俱与道通,此所谓殊途同归。学问为术,万术同归于道。医学、兵学、口舌之学,内中既有机巧之术,也有统御之道。术为道御,亦为道用”。具体到游学之学,鬼谷子对术与道的区分是,“口舌之术在于制人,口舌之道在于服心”,制人是外,服心是内,因而在游说过程中,制人只是手段,服心才是王道。而要说服他人之心,游说者必须做到“善言”。“善言”即何时言与何时不言。言为开口,开口为捭;不言为闭口,闭口为阖。因而,鬼谷子所说的“善言”即捭阖之道。

乙.捭阖五大法术

捭阖是统御游说过程的总纲,任何游说都是为了说服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换言之,是服心,是制人,不是受制于人。

术为制人,道为服心。

有了《捭阖》之道这个高度,鬼谷子就势提出五大制人之术,我们可称之捭阖之道的“五大法术”,它们分别是:反应术(钓)、内揵术(亲)、抵巘术(间)、飞箝术(扬)、忤合术(择)。

反应书:也叫钓情术,即知己知彼的方法,见于《反应》篇。关键词是“钓”,即如何让对方开口说话,钓出对方的心中之情。

内揵术:也叫导意术,即打开对方心结的方法,见于《内揵》篇。关键词是“亲”,即通过“亲近”来捅开对方闭合的心。就题词讲,内指内心,揵同楗,指锁,锁为塞,即对方将其内意闭锁于心,用反应术已无法钓出。怎么办呢?开塞。如何开塞呢?用钥。《周官》载,“司门掌授管楗”,这儿的管就是钥。游说中的钥是“结”,通过结去交,去近之,去亲之,去同其情,达其意。

抵巘术:也叫击弱术,即寻找对方危弱而制胜的方法,见于《抵巘》篇。关键词是“间”,即如何找到对手的“巘”(弱点或漏洞),因为只有找到“巘”处所在,才能施展“抵”术而一举而胜。就题词讲,巘同隙,同涧,即山中深沟,抵同塞,同击。抵巘就是在找到“巘”之后,或“抵而塞之”,或“抵而得之”。

飞箝术:也叫捧杀术,即找到对方的优胜处、飞言扬之以制胜(箝)的方法,见于《飞箝》篇。关键词是“扬”,即如何才能安全地使用“扬”言,将马屁拍得恰到好处。飞即扬,飞言即扬言,夸大其辞,箝即制。

忤合术:也叫择主术,即用背反之理寻到与自己意愿相合的对手,见于《忤合》篇。关键词是“择”,即贤者择主而仕。就题词讲,忤为背,为反,合为适应,“忤合”就是在“计谋不两忠”时,择明主而事之,此所谓“良禽择木,良才择主”。筹谋再好,跟不对人就会前功尽弃,因而这一篇是成功谋事的关键,鬼谷子特别将其置于末尾,为五大法术作结。

丙.捭阖五大践术

有上述五大法术作底,纵横策士可以游说谋事了。

然而,如何落实或实践上述五大法术呢?在落实或实践中又该遵循什么原则呢?为什么要遵循这些原则呢?

《鬼谷子》卷一接后又出五篇,将上述法术如何落实进一步解析,将成功谋事的始与终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解说,我们可称其为捭阖之道的“五大践术”。

它们分别是:揣情术(揣)、摩意术(摩)、权衡术(权)、谋略术(谋)、决断术(决)。

揣情术:是反应术的践行版,即运用五大法术中的反应等术得到对手的全部情报,做到完全掌控对手,见于《揣》篇。揣即得。整个揣情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量权阶段,将对手的外情(综合实力)摸清查透;二是钓情阶段,即使用反应术,钓出对手的内情。

摩意术:是内揵术的践行版,指揣情过程进一步深入,达其内意,见于《摩》篇。情与意不同,情是存在状态,是静态,情连接的是状况(情况,情态)。意为主观意愿,是动态。意连接的是志趣(意趣),是愿望(意愿),是内在的积极表达。情可揣出,意被埋在深处,不可揣出,只能摩出。揣多用钓术,“钓”较为暴力,让对方在盛怒或极端情况下暴露其情;摩是用手轻轻抚弄,与按摩连在一起,动作温和,柔软,“以其所欲而探之”,于不动声色中让对方吐出其深埋于内中的意。

权衡术:同为权量,但此处权量的是言辞,与揣篇所讲的“外情”大不相同,因而也叫饰言术,即如何吐言的技巧,见于《权》篇。“权者,反复进却以居当也”,主要讨论的是说话技巧,即学会如何说话,做到因情(地)制宜,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更多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谋略术:见于《谋》篇,是指如何为对方谋算(事)的手段,即在明了因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所谓的妙算、筹策等。谋贵阴,因而此术也叫阴谋术。

决断术:也叫决策术,见于《决》篇,是所有法术践行到最后时的决断原则,此所谓“多谋善断”,谋须多,断须善。

卷二

卷二为《鬼谷子》三册本的第二册,主要有三部分文章,《本经阴符七术》《中经》与《持枢》。

按照前面的作者考证,《本经阴符七术》的作者是鬼谷子,读者对象是游说者。

三部分内容中,《本经阴符七术》为七篇文章,从七个方面陈述游说者所应持守的内力。

本为根。于游说者而言,根即心,心即意,意即志,耳、目、口、舌则为枝节。是以“本经”即“心经”。“阴”即“隐”,就是私藏,“符”即印证。陶弘景对此题注说,“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

换言之,《本经阴符》就是如何将志意藏于内心,并使其外符(契合)于物(肢体)的方法。

《本经阴符七术》共有七篇文字,分别是《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分威法伏熊》《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损兑法灵蓍》,从七个方面阐述如何修炼内在精神以使其与外在肢体相契合的法术。

这七篇文字理论性很强,主要讲述内在修炼,堪称修心炼志大法。如何将修炼出来的功夫用于纵横天下,鬼谷子没有多讲,是由其弟子结合践行完成的。

这个完成就是《中经》。

关于《中经》,陶弘景再次题注:“谓由中以经外,发于本心,以弥缝于物者也,故曰《中经》。”

在陶弘景看来,中为内,内为心。“中”与“本”的意思相近,《中经》即《心经》,即《本经》。“弥缝于物”,指内中的心意会透过肢体(物)的细微变化而外现出来。因而,《中经》是指游说者通过观察这些细微外现而制人(御世)的方术。

换言之,《中经》与《本经阴符》是孪生的,《中经》是《本经》的具体践行。因而,《本经阴符》有七术,《中经》也有七术,且此七术与彼七术几乎是相应的。这种模式近似于《捭阖》之道麾下的“十术”,前五术是理论指导,后五术为实操践行。

《中经》之后是《持枢》。《持枢》中的枢为门枢,指的是木门在立于框中时由此转动关合的门轴。持枢指的是掌握此轴,或守持此枢,也就是抓住关键。许是位于卷尾之故,从文意看,此篇有大量残缺。

卷三

卷三为《符言》《转丸》《胠篋》三篇,《鬼谷子》合卷本里,班固将其与《捭阖》系十一篇组合为一体,编目是《符言》十二,《转丸》十三,《胠篋》十四。由于《转丸》《胠篋》两篇佚失,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有《符言》一篇了。

符即符节,先秦时多由竹木或金属精制而成,上书文字,一剖为二,君与臣各执一半,君派使臣传命令于受符之人,就会交给使臣手中的存符,使臣持君上存符与受符之人对符,符合为信,称作“符验”或“符合”。

但在《符言》篇里,符则不是符节,而是志意与外现的合体。换言之,志意为内符,外现为外符。当内符与外符合而为一,构成一体时,就是合符或符合。

本篇是对被游说者讲的,主旨是指导被游说者,譬如国君,如何执守内心勿泄其情,以免被游说者轻易“钓”走或“摩”出。

换言之,《符言》是关于君主固守内心、以免被揣被摩的专论,共分九个部分,分别是:主位,主明,主德,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恭,主名,可以称作“九主”。具体如何主,我们将在后面章节里继续讨论。

3.《鬼谷子》的理论体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理论,什么叫理论体系。

理论(theory)是指某人或某些人(理论的研究者与提出者,通常是著书立说的作家)对某一领域所发生的现象或实践活动在作持续的观察、归纳、思考与推演且经过践行、验证之后所提出的概念与原理。

理论体系(theory system)则是指意义或逻辑相关的若干理论互为说明、互为补充而构成的更完善、更完整、更庞大的体系。

理论与理论体系具有下列四个原则:

甲.领域性原则:任何理论与理论体系都有其边界,不能涵盖边界之外的其他事物。

乙.系统性原则:任何理论与理论体系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这些关联涵盖该理论及其体系所涉及的诸多元素,这些元素彼此因果,彼此引征,彼此互动,从而结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互联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丙.确定性原则:任何理论与理论体系都不是某个(些)人凭空想象或主观臆断出来的,而是人类智力对周边事物与践行活动的长期观察与总结,包含相当程度的错综性与确定性,因而,要想发展它或推翻它,甚至证实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丁.普适性原则:任何理论与理论体系都是对人类践行活动的验证与总结,具有一定范围甚至全人类范围的普适性。

上述概念与属性,完全适合于《鬼谷子》一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鬼谷子》是一部由一部书构成一个理论体系的原因。

在下就从上述四个方面(原则属性)逐一解剖《鬼谷子》的理论与体系构成:

甲.领域性原则

《鬼谷子》理论与体系的领域性可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一是理论的领域性,二是理论体系的领域性。

我们先来讨论理论的领域性。

如前所述,《鬼谷子》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构成一个有内在因果关联、自成一体的理论。第一个部分,是以《捭阖》篇为基础的外在游说理论,我们可称其为“捭阖”系;第二个部分,是以《本经》七篇为基础的内在修炼理论,我们可称其为“本经”系;第三个部分是,是以《符言》为基础的中心持守理论,是说给被游说者听的。如果游说者是客,被游说者则是主,因而《符言》篇以“九主”为说,我们可称其为“九主”系。

一,捭阖系

按照领域属性原则,捭阖系又可分作两个部分,分别构成两个理论,一是捭阖五大法术,二是捭阖五大践术。五大法术与五大践术合在一起,又构成一个局部体系,可称作“捭阖理论体系”。

关于捭阖系,我们可用下列三表呈现:

二.本经系

同捭阖系,本经系也可分作两个部分,分别构成两个理论,一是本经阴符七术,二是中经践行七术。在这两个理论里,“本”同“中”,差别只在阴符与践行。阴为内,践为外,因而一个注重于内心修炼,一个注重于察外观内。

关于本经系,我们可用下表呈现:

三.符言理论

《鬼谷子》现存下来二十一篇,上述二系共涵盖一十九篇,余下两篇,一为《符言》,一为《持枢》,在下归于符言理论,因为两篇无不是《鬼谷子》解说给被游说者(譬如君主)听的。换言之,如果《鬼谷子》只概托出游说者的理论体论,就不够完善,因为游说的前提是游说者的存在。然而,《鬼谷子》的主体是游说,而不是被游说,因而,对被游说者,《鬼谷子》没有过多讲述。留传于今的版本,只见出两篇,《符言》与《持枢》。

就现存版本看,《符言》是完整的,《持枢》只有残留。但这两篇也构成一个小小的理论,理论中的各部分内容是互为补充的,读者对象都是被游说者(主)。君主有九主,但持守只有一个,枢。枢即一,一即道。换言之,君主若能做到守一而主九,则游说者无法撼动。

关于符言理论,我们也可用下表呈现:

乙.系统性原则

由上文可知,《鬼谷子》分为三个局域理论,其中前两个局域各自构成理论体系,分别包含两个理论。最后一个不为体系,但也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合在一起,《鬼谷子》一书可以拆分为两个体系,五套相对独立的理论。

两个体系各有两套理论,外加符言理论,共同构成《鬼谷子》的游说理论总体系,我们可用下表呈现:

鬼谷子游说理论完整体系表

丙.确定性原则

鬼谷子理论体系的确定性可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内容的确定性,二是理论体系本身的确定性。

由前面章节我们可知,《鬼谷子》全册成书于先秦,定型于两汉,到魏晋之后,基本是注与释,核心内容基本没有变动。

这种状态与现代流行于西方的科学理论有所不同,因为西方的大部分科学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质疑,在质疑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两千年多来,《鬼谷子》的核心内容基本保持恒定是由中国文化的发展特质所决定的。中国文化是圣教(圣人教诲)文化,一旦某个学术或理论受到推崇,学术带头人就会被封为圣人,后世之人往往将圣人奉为权威,将其理论或专著视为经典教诲,只有注解与持守,很少有逾越。

《鬼谷子》一书即如此,其理论体系同样如此。

鬼谷子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少有改动不说,在概念或结论上也很少模糊过。一切都是确定的,不同或不确定只存在于读者自己的解读与接受中,此所谓“仁者见仁”。

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里进一步探讨。

丁.普适性原则

作为一种理论,普适性是其基本原则。《鬼谷子》自成书到于今已有二千多年,研究者与践行者层出不穷,尤其是今天,《鬼谷子》越来越热,纵横术不再是士大夫的专利,正在被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所接受,应用于几乎所有的人际交往领域。

关于《鬼谷子》的普适性价值,在下将在下一章,也即第六章,作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