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辨析
一、技术、技能、能力、素养之辨
技术、技能、能力、素养几个词汇常用于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四者之间既有明显差异也存在紧密关联。学术界对其有着不同论述,各国内涵界定也不尽相同,但本质上差异不大。
(一)关于技术与技能
技术英文名为Technology,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出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为:“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1]。”
百度百科对技能的解释是: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前者是借助于有关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经过练习和模仿而达到“会做”某事或“能够”完成某种工作的水平。后者则要经过反复练习,完成一套操作系统已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运动技能和心智技能。在进行较复杂的活动时,这两种技能都是需要的。但对于不同职业和不同任务来说,这两者的要求有所侧重。高水平的技能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条件[2]。
综上可概括为:技术是解决问题的知识、原理、方法、工艺或方案;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是掌握某技术的实际运用体现。
(二)关于能力
在人才培养目标描述时,常会将技能和能力相互替代使用,实质上两者差异较大。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能力英文常翻译为ability或capacity,是指人才能够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所需具备和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如沟通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一般能力,以及数学运算能力、企业管理能力、车床操控能力等专门能力。广义的能力英文通常用competency表示,指所具备的通用性的或某一领域的综合素质,是思想、品德、意识、态度、知识、技术、技能、情感、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常包含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人们用能力代替技能的时候,如在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描述为“能够根据要求运用CAD软件完成机械制图”,一般是指狭义的能力,因此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也可以替换成技能目标。而当人们描述此人有能力胜任某一岗位(职位)时,常指代的是广义上的能力。
(三)关于素养
“素养”最早出自《汉书·李寻传》的“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指的是一个人通过修习、实践、训练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禀赋。素养与天赋有关,但更多的是依靠后天养成。因此无论是古人所倡导的“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爱迪生的“天才=1%天赋+99%汗水”论,还是现代职业教育所推崇的“知行合一”“育训结合”,都表明了良好的素养养成需要在长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形成。
关于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的关系,我们可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事实、经验和观点是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能力,在知识学习和运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是素养;知识可以不断地学习、吸收和更新,能力需要在知识运用实践中提升,而素养需要前两者的长期积累形成。概括而言就是: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养的外显,素养是能力的内禀。
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教育机构对培养人才基本要求和质量标准的总体规定。国家对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教育类型都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表述。其中在最近的职业教育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俗称“职教20条”)中明确说明:应用型本科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一)人才分类
从人类生产、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角度分析,社会人才共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包括科学型和理论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3]。应用型人才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设计、决策、规划等转换成物质形态的工程型人才;其他两类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工作,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决策、规划等转换成物质形态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任务,后者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4]。
(二)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异同
高技能人才属于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一个层次,属于技艺精湛、技能水平较高的层次(在我国通常指达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鉴定认证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级工种)。而技术技能人才是综合了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复核人才,既具备较为系统和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又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我国2012年之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描述常用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等,均属于技能层面;以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分水岭,之后基本描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的人才培养规格描述差异
“职教20条”在总体要求与目标中提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提出应用型本科“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三者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本科的“高端”强调了技术技能人才的等级是较高的,从学历学位上说是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从技能等级上说应具备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从能力上说其掌握的知识技术和达到的应用操作水平都是较高的。高职的“高素质”翻译成英文为“High Quality”,即人才的综合实力和整体质量是高的,与应用型本科相比,并没有强调其握的技术深度和技能熟练度要达到行业高端的水准,而是整体素质较高。中职的规格描述技术技能前面没有定语,说明并没有强调需达到的高度,从职业资格等级上说只要取得最低级(五级)职业资格即表示达到了合作标准。另一个差异就是,尽管三者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但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技术成分在增加,技能成分在减少。此外,三种规格的职业发展是没有上限的,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毕业生,经过长期的学习、锻炼和实践,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晋级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三、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制定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的指导思想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首要任务就是规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职教20条”提出了“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从而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指导思想描述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通用描述
依据指导思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可解构为四个部分:一是通用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基本标准是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职业能力,通常描述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或相关产业需求,具备某类专业知识,能够从事某些领域业务操作等内容;三是职业面向,通常描述为能够适应某类企业、某些岗位工作等;四是规格厘定,通常描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或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等(后文统一表述为“职教20条”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职人才培养的终极诉求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就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出了精准论述,指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可以解析出高职人才培养的三个根本诉求:一是政治诉求,党的教育事业必须始终贯彻党的宗旨,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二是社会诉求,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立足时代的前沿,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具备适应和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素质;三是人的诉求,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体现在“高素质”和“技术性”定位,“职业性”体现在“技能性”“应用型”定位,这两点均已经明晰;但是教育性的体现仍有待探讨,如何将高职教育区别于高级职业培训,如何满足每一个学生个体自身学习、成才、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仍是职业教育需要在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继续发力的诉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