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常用的阿片受体拮抗剂
一、纳洛酮
纳洛酮(naloxone)又名 N-烯丙去甲羟基吗啡酮,商品名Narcan,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人工合成并用于临床。
分子结构:
分子式:C 19H 21NO 4
分子量:327.21
(一)药效学
纳洛酮结构类似吗啡,为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阿片受体而起作用;同时伴有激动作用,即具有激动-拮抗的结合作用。纳洛酮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强度是烯丙吗啡的30倍,对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均有效,不仅可拮抗吗啡等纯阿片受体激动剂,还可拮抗喷他佐辛等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但对丁丙诺啡的拮抗作用稍弱。
(二)药动学
纳洛酮亲脂性强,约为吗啡的30倍,易透过血脑屏障。静脉注射后脑内药物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4.6倍,而吗啡脑内浓度仅为血浆浓度的1/1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6%,主要在肝内与葡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排出,消除半衰期为30~78min。静脉注射后2~3min即可产生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为45min;肌内注射后10min产生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为2.5~3min。
(三)临床应用
纳洛酮主要应用于拮抗阿片类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引发的呼吸抑制;全麻术后以拮抗阿片类药物的残余作用;娩出的新生儿体内阿片类药物蓄积而致呼吸抑制;激发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的戒断症状。
1.纳洛酮作用持续时间短暂,用于解救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时,单次剂量拮抗虽能使自主呼吸恢复,一旦作用消失,可再度陷入昏睡和呼吸抑制,因此可先静脉注射0.2~0.4mg,如有效,15min后再肌内注射0.6mg,如无效,应每分钟重复0.4mg,如总剂量达2.0mg仍不能恢复呼吸,应视为非阿片类药物中毒,对拮抗有效的患者则应以5μg/(kg·h)静脉输注维持。
2.纳洛酮解救急性乙醇中毒,静脉注射0.4~0.6mg后几分钟即可使意识恢复。其作用机制目前未能确定,可能是乙醇的某些代谢物具有阿片样作用,而纳洛酮可拮抗这些代谢物,或是由于纳洛酮拮抗了内源性的阿片肽导致中枢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促进苏醒。
3.纳洛酮常用剂型为盐酸剂型,口服后几乎不产生有效血药浓度,主要发挥外周作用。
4.纳洛酮与羟考酮结合的缓释型药物Targiniq ER是固定剂量的缓释强阿片激动剂羟考酮和缓释阿片拮抗剂纳洛酮的复方制剂,剂量规格有盐酸羟考酮/盐酸纳洛酮10mg/5.45mg/片和20mg/10.9mg/片。口服后片剂内纳洛酮生物利用度低,仅作用于肠道壁的周围阿片受体,可防止后者与阿片类药物结合,显著降低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
(四)注意事项
个别患者出现口干、恶心、呕吐、畏食、困倦或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大多数可不用处理而自行恢复。但有报道,个别患者可诱发心律失常、肺水肿,甚至心肌梗死,故高血压及心功能不良患者慎用。对阿片类药物有躯体依赖性者或已经接受大剂量阿片类药物者必须慎用,防止激发急性戒断综合征。有时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会超过纳洛酮的作用持续时间,在给药后应注意观察,是否还应补充纳洛酮。
二、纳曲酮
纳曲酮(naltrexone)化学结构与纳洛酮相似,只是N上环丙甲基被取代为烯丙基。
分子结构:
分子式:C 20H 23NO 4
分子量:341.41
(一)药效学
纳曲酮与纳洛酮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可部分或完全拮抗μ、δ、σ阿片受体,逆转由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所产生的作用。人体中其拮抗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强度约为纳洛酮的2倍,对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均可拮抗。
(二)药动学
纳曲酮口服后1h血浆浓度即可达峰值,有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约为50%~6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0%左右。95%的纳曲酮在肝脏代谢,还原后再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主要的代谢物6-β-纳曲醇和次要的代谢物2-羟基-3-甲氧基-6-β-纳曲醇,前者可阻断阿片受体。纳曲酮及其两种代谢物主要经肾脏排出,不到1%原型由尿排出。此外,纳曲酮及其代谢物还可发生肝肠循环,口服纳曲酮消除半衰期为4~10h,其长短与个体之间肝肠循环的差异有关。由于半衰期长,6-β-纳曲醇的血药浓度在长期给药时可增加40%。
(三)临床应用
目前纳曲酮主要应用于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的戒断治疗,作为阿片类药物成瘾者脱毒后预防复吸的辅助药物。具体用法:
1.准备期
(1)开始服药前7~10天内未滥用过阿片类药物。
(2)尿吗啡检测应为阴性。如为阳性,则盐酸纳曲酮治疗应延缓,直至尿吗啡阴性后再进行。
(3)开始用药前的盐酸纳洛酮激发试验:证实尿吗啡检测阴性后,皮下或肌内注射0.4~1.2mg盐酸纳洛酮,观察症状及体征1h。如无戒断症状即为激发试验阴性。如为阳性,则盐酸纳曲酮治疗应延缓,直到激发试验阴性后再进行。
2.诱导期
治疗的开始应小心、慢慢增加盐酸纳曲酮的剂量。诱导期一般为3~5天,此期目的在于使服药者逐步达到盐酸纳曲酮的适宜服用剂量。诱导期一般住院时进行,诱导期用药方法:第1天,口服盐酸纳曲酮2.5~5mg。第1次服药一般是反应最明显的1次。有严重反应则表明个体对阿片类药物的依赖程度较重,应暂缓加量。第2天,口服5~15mg;第3天,口服15~30mg;第4天,口服30~40mg;第5天,口服40~50mg。
3.维持期
(1)剂量:
每天口服40~50mg,一次顿服。
(2)疗程:
原则上只要存在复吸的可能,即应服用盐酸纳曲酮预防,建议服用盐酸纳曲酮至少半年。
纳曲酮用于酒精依赖的治疗可以从较低剂量(10~25mg/d)起,采取递增给药方案,逐步增加到50mg/d,可以为多数患者所耐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恶心、头晕、疲倦、紧张和失眠等。
近年来,纳洛酮还被广泛应用于抗休克,保护急性脑损伤,治疗安眠药中毒、脑梗死、精神分裂症、眩晕、重度中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习惯性便秘等疾病中。
(四)注意事项
1.纳曲酮的禁忌证包括应用阿片类镇痛药者、有阿片成瘾未经戒除者、盐酸纳洛酮激发试验阳性的患者以及对盐酸纳曲酮有过敏史者。
2.正常健康人首剂顿服盐酸纳曲酮75mg后,可有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纳差、乏力等症状,1~3天症状逐渐消失。大剂量盐酸纳曲酮可引起肝细胞损害。
三、纳美芬
纳美芬(nalmefene)是纳曲酮的衍生物,于1975年合成,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特异性的纯吗啡受体拮抗剂,与纳曲酮的区别是6位的氧被亚甲基取代。
分子结构:
分子式:C 21H 25NO 3
分子量:375.90
(一)药效学
纳美芬是纯粹的阿片受体拮抗剂,本身无激动作用,但能竞争性拮抗μ、κ、δ阿片受体,其中与μ受体的亲和力最强,6位的亚甲基明显增加了其效价和延长了其半衰期,其效价为纳洛酮的16倍,为纳曲酮的12倍,纳美芬0.4mg拮抗吗啡的呼吸抑制效应与纳洛酮1.6mg的效果相同或更佳。与纳洛酮一样,纳美芬对丁丙诺啡拮抗作用较弱。
(二)药动学
与纳洛酮、纳曲酮相比,纳美芬具有作用时间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用药剂量小、安全范围宽等优点。纳美芬与纳洛酮一样对丁丙诺啡拮抗作用较弱。
纳美芬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40%~56%,肌内或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达99%~100%,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45%。静脉注射后,血浆浓度呈三相方式下降:先经数分钟的快分布相,再经慢分布相,最后经终末相,其消除半衰期约为8.2~8.9h。其主要代谢途径是在肝脏与葡糖醛酸或硫酸结合后从尿中排出,少部分纳美芬转化为 N-脱烷基化代谢物。纳美芬葡糖醛酸结合物 N-脱烷基化代谢物的活性均很小,约5%原型由尿排出,17%原型从粪便排泄。
(三)临床应用
纳美芬主要用于手术后逆转阿片类药物引起的睡眠和呼吸抑制,治疗慢性乙醇中毒及乙醇或毒品成瘾者、病态赌博患者,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解除呼吸抑制及其他中枢抑制症状和改善胃肠功能紊乱等。
纳美芬用于手术后逆转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初始剂量0.25μg/kg静脉注射,2~5min后再给予0.25μg/kg补充,呈现阿片逆转作用后立即停止给药,累计剂量超过1μg/kg不会增加治疗效应;用于已知或怀疑使用阿片样物质过量:成人,初始剂量0.5mg静脉注射,如有必要,2~5min后给予第2个剂量。如总剂量达到1.5mg仍无临床作用,增加剂量也不会增加作用。当呼吸频率达到正常情况后,就应停止给药,以尽可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纳美芬的耐受性很好,在使用剂量为推荐剂量的15倍时亦未显示严重毒性。在少数个体中,剂量超出推荐剂量时,纳美芬产生提示为逆转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症状,如恶心、寒战、肌痛、烦躁不安、心动过速、腹部痉挛及关节疼痛,且这些症状通常是一过性的,发生可能性低。术后过早使用过量的阿片拮抗剂可增加高血压、心动过速以及高危的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注意事项
1.对纳美芬过敏者、哺乳期妇女禁用。
2.可见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高血压、发热和头晕。
3.使用较高剂量或类阿片成瘾者易出现戒断综合征。
四、甲基纳曲酮
甲基纳曲酮(methylnaltrexone)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合成的纳曲酮衍生物,在纳曲酮的N末端连接一甲基团。
分子结构:
分子式:C 21H 26NO 4
分子量:436.36
(一)药效学
甲基纳曲酮与纳曲酮的药理作用相似,对μ受体具有高选择性,高浓度时可与κ受体结合,对δ受体无效,作用于胃肠道的μ受体,可促使肠蠕动加速、缓解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加速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临床用于治疗术后肠麻痹和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肠功能紊乱。甲基团含有一正电子的甲基纳曲酮,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限制了甲基纳曲酮干扰阿片类药物的中枢镇痛效应。甲基纳曲酮的拮抗性质是竞争性拮抗,与外周阿片受体结合时,不激活此受体,也不引起阿片类药物戒断综合征。通过血液循环,大剂量甲基纳曲酮作用于延髓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减轻阿片类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和瘙痒的副作用。
(二)药动学
甲基纳曲酮起效和作用持续时间与给药途径相关。口服甲基纳曲酮因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低,需数小时起效,且口服甲基纳曲酮后主要作用于胃肠道的阿片受体,与血浆药物浓度关系不大。单次静脉和皮下注射起效时间约为5min和16min并迅速达到峰效应,血浆半衰期为2~3h。肠外给药途径比较受欢迎,通过血液循环甲基纳曲酮可与全身外周阿片受体结合,因此,甲基纳曲酮不仅可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也可治疗胃肠道外的副作用。
(三)临床应用
甲基纳曲酮可用于缓解全麻手术后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嗜睡和呼吸抑制等,疼痛患者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胃肠功能紊乱、恶心、呕吐、尿潴留以及局部和全身瘙痒等。
1.应用甲基纳曲酮治疗因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具有明显的效果,使用单剂量甲基纳曲酮即可促使肠蠕动加速而缓解便秘,对非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甲基纳曲酮也有治疗作用。
2.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较为常见,如同时应用阿片类药物,胃肠功能恢复将明显延缓,细菌停留在胃肠腔的时间明显延长,败血症发生率增高,住院周转率延长,甲基纳曲酮作用于外周阿片受体,具有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良好作用,显著缩短胃肠运动恢复时间。
3.此外,服用甲基纳曲酮可使恶心、呕吐及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下降且程度轻;甲基纳曲酮可减弱患者因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周身极度不适、部位不明确的瘙痒。
(四)注意事项
甲基纳曲酮经一系列安全性试验,目前尚未发现其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个别报道有直立性低血压。
五、爱维莫潘
爱维莫潘(alvimopan)是人工合成新型的外周μ受体拮抗剂,2002年由美国Adolor公司开发,2005年7月爱维莫潘获FDA批准,临床上用于防治手术以及使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特发性便秘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
分子结构:
分子式:C 25H 32N 2O 4
分子量:424.53
(一)药效学
爱维莫潘为特异性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与μ受体亲和力高,与δ、κ受体亲和力弱。爱维莫潘分子量相对较大,难透过血脑屏障。爱维莫潘对外周μ受体的作用是中枢的127倍,可有效拮抗由吗啡诱导的胃肠道功能障碍,但不影响吗啡的止痛和缩瞳作用。
(二)药动学
口服爱维莫潘生物利用度仅为6%,绝大部分爱维莫潘处于胃肠道中,保证药物在局部发挥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肝脏不参加药物代谢,原型药及代谢产物经粪便排出。阿维莫潘符合两室模型,以一级方式消除。
(三)临床应用
爱维莫潘临床上用于防治手术以及使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特发性便秘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爱维莫潘6mg或12mg,每日2次,口服,可加速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且不增加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不影响阿片类药物的中枢镇痛效应。
(四)注意事项
有关爱维莫潘使用的不良事件国内报道并不多见,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部痉挛痛和低血压。
(鲍红光 孟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