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书围绕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内容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为本书的概括分析。首先介绍了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企业创新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基石,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特点及我国科技创新战略,指出了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及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是文献综述。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与特点、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财税政策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我国财税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绩效评估、优化我国企业创新财税支持政策建议等方面回顾了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的新进展、新思路和新方法,全面把握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理论。再次是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最后指出了本书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为技术创新和财税政策相关理论。首先,对技术创新、财税支持政策及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明确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包括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制度创新学派等。财税政策介入技术创新领域的理论主要基于技术创新活动特点,包括创新成果的公共性、创新收益的外部性、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等。从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依据来看,财税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再次,阐述了财税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包括从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人力资本供求、创新风险、资金供给等方面施加影响。最后,对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的适度性进行研究。通过财税政策的正负效应分析,构建坐标轴模型对财税政策的最优规模进行分析。
第二章为企业创新程度的衡量与影响因素。首先,从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描述,并从企业研发经费及人员的投入强度、投入结构、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用投入能力、研发能力、管理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价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出相应结论。最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内部因素包括企业技术资金投入、技术基础条件、技术创新人员、企业家创新精神等,外部因素包括市场环境、宏观政策、法律环境等。
第三章为我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框架,包括财政支持政策、税收支持政策和财税管理政策。第一节是技术创新财政支持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工具包括财政科技拨款、科技创新基金、财政补贴、财政投融资、政府采购等。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和科技人力资源素质在稳步提升,但支出强度不升反降。企业信用担保发展基础薄弱。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快速扩大,但制度不尽完善。另外,还存在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活动主体结构、活动类型结构、活动地区结构)不尽完善的问题。第二节是技术创新税收支持政策。税收支持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减(抵)免、优惠税率、税收扣除、加速折旧、退税、延期纳税等,并对我国近些年的有关技术创新税收政策内容按照税收工具类型及税种进行了梳理。第三节是财税科技管理体制。首先明确了政府在科技管理中的职能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几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并对我国应采取的模式进行分析。第四节是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支持政策的评价。从成效来看,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体制不断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技术创新氛围日渐浓厚等方面。从存在的不足来看,财政政策上存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力度较弱、技术中介服务和风险投资发展滞后、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税收政策存在法律层次较低、支持目标与对象不明确、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优惠结构和优化环节不合理、科技人才激励不足等问题;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社会化服务机构行政色彩太浓、科技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效发展机制等问题。
第四章为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绩效评价。从绩效评价的内涵入手,在深入分析技术创新基金运行情况、特点之后,对我国技术创新基金总体运行规模及项目效果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绩效评价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如绩效评价体系滞后、评价方法与研究内容不科学、评价结果缺乏约束力等。其次,在此基础上,选择创新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等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确立选取指标的原则以及绩效评价方法,形成绩效评价系统,并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基金运行效果为实证分析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进行项目绩效评价,分析计算结果,得出绩效评价结论。最后,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绩效评价后,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规范了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但还存在投入力度不够、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不强、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
第五章为我国技术创新财税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有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部分。在宏观分析中,通过索洛残差法对我国省级区域2009—201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并以此为被解释变量,对财政科技投入及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方向及力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不同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及企业R&D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对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微观分析中,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对税收优惠的程度进行界定,并利用制造业227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227家上市公司2009—2013年税收优惠等自变量及公司规模、公司盈利能力等控制变量对企业技术创新指数变化的弹性关系,从而反映我国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
第六章为国外财税政策的措施及经验启示。本章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财税政策效果较好的主要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韩国等)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政策性贷款、风险投资、政府采购等财政政策,税收减免、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以及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创新精神和环境等创新环境服务类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进行重点介绍。然后,从中总结出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包括财税支持政策法制化和运行机制化、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重视风险投资的资金扶持作用、实现税收优惠政策工具多样化和规范化、支持措施贯穿产业发展各个阶段、注重技术创新人才的作用、加强技术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与监督等。
第七章为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在对该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在这方面的发展趋势,给出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的整体思路和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首先,要明确财税支持政策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定位。科技财税政策设计基本原则包括应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相配合、应有助于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现实困难、应做到法制化和稳定化、应符合国际普遍要求、应注重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应注意整体功能的发挥。在职能定位上,财税政策体系要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引导推动者、科技创新体系的设计协调者、科技创新环境的缔造者。其次,对财税政策工具进行优化。财税政策工具包括扩大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优化结构、优化财政投融资体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升技术创新基金效益等财政政策工具,以及提高税收政策的法律位阶、鼓励企业技术人才导向、优化和协调税收政策的作用方式、加强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等税收政策工具,并对具体税种优化提出建议。在财税科技管理体制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科技集中管理体系、优化科技活动宏观管理规划、明确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范围、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等。最后,在其他配套措施上,本书提出需进一步完善金融与贸易支持政策、社会服务支持政策,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强化技术资金绩效评估等措施。
本书最后是结束语。主要是对本书主要观点的总结,归纳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思路
本书沿着理论→实际→实证→实践的思路,在深入的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对国内外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利用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客观评价当前我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以指导我国利用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见图0-2)。
图0-2 本书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本书综合运用财政学、税收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采取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注重理论的深度,又强调视野的广度,贴近实际,服务实践,使整个研究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之上。
1.文献研究法
利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已有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找出不足,确定本书所研究的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2.比较研究法
利用比较研究法,比较国内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总结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为优化我国企业财税支持体系提供借鉴。
3.案例分析法
以案例研究演示科技创新基金绩效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本书在构建科技创新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后,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评价体系的分析得出高新区内科技创新基金运行的总体绩效,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今后完善科技创新基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思路。
4.实证研究法
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227家上市公司2009—2013年税收优惠等自变量及公司规模、公司盈利能力等控制变量对企业技术创新指数变化的弹性关系,从而反映我国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并为完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政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