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14章 继续进行汉匈和谈(7)
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本书力图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德国因为本书而掀起数十年的辜鸿铭热。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号立诚,别号汉滨读易者,近代学者、翻译家。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早年留学英国、德国,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辜鸿铭兼具东西方学术背景,既熟习中国国学,又掌握西方的科学和多国语言。他曾把“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德文字介绍到西方,是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第一人。而在这部书中,辜鸿铭的主要观点如下:
1、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2、“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温良(gentle),温良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3、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
4、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
而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强烈的同情心之中,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中国人把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由于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或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对于中国的语言,辜鸿铭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为什么外国人都觉得汉语很难学的一门语言,而中国的小孩子和普通人却觉得很容易,这是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用的是已经充满智慧的头脑,而不是用心灵,西方的语言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而中国的汉语则是心灵的语言。辜鸿铭对中国人超群的记忆力给出了相同的解释,他认为中国人还生活在像孩子一样的生活之中,具有意念的力量,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民族。作者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既然讨论到中国人的精神,那么就无法绕开中国的文明,作者在把中国文明和欧洲现代文明进行比较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欧洲的宗教,使他们的心灵而不是头脑得到了满足,哲学使他们的头脑而不是心灵得到了满足。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作者也认为,作为群体的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严肃的欧洲式的宗教,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庙宇、寺院和道观更多的是边缘化了的消遣娱乐的场合。英国人罗伯特·道格拉斯对于这种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中国是有宗教的,那就是儒学。为什么中国人不需要宗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儒学就是一种哲学伦理体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的。事实上,儒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非宗教化,但是它却可以代替宗教发挥作用,它可以让人在没有宗教的时候做任何事情。作者阐述了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还把孔子和西方古代的哲人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当时的罗素和斯宾塞等人进行了比较,剖析了西方人引以为荣的自由、平等这些现代精神,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的心灵和头脑的冲突,也就是哲学和信仰的冲突,这种冲突在2500年前的中国也发生过,是孔子用自己的思想学说构建起了调和这种冲突的社会秩序和文明的基础,老庄试图摧毁这个基础,但并没有成功。儒学和基督教、佛教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人的宗教或者称他们为教堂的宗教,而前者是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作者认为儒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儒学其实不能称为宗教,而是一种做人的君子之道。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描述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其实主要是知识分子这一类人的性格特征,尽管不像某些人那么浓墨重彩,但无疑是准确而生动的,尽管其中充满着幽默的调侃,但也包含很多严肃的话题。书中浸透了辜鸿铭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中国人的精神》是辜氏最有名的英文著作,曾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辜氏以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的笔法,论述中国文化的精神要义,对比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品质差异,在彰显中国传统的独特价值的同时,也揭露了西方文明的深层弊病。新译本附录了相关论争文章,还选配了100余幅图片,与辜氏的雄文相得益彰。这本书试图阐释中国人的精神以及展现中国文明的价值。衡量一种文明的价值,在我看来,我们最终要问的问题,不是看它是否修建了以及能够修建的城市有多么伟大,建筑有多么豪华,马路有多么漂亮;也不是看它已经拥有以及能够生产的家具有多么好看和舒适,设备、工具和仪器有多么机巧和有用;不,甚至也不是看它创建了什么样的研究机构、什么样的艺术和科学。为了真正衡量一种文明的价值,我们必须追问的要义是:它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性类型,也即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造就的男人和女人——人类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他们,展现了一个文明的灵魂。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清末民初,当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时候,这位学贯中西、精通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文化怪杰却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他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他也因此成了一个不被国人理解、备受争议的怪人,或被称为顽固守旧的卫道士。很显然,面对甚嚣尘上全盘西化的西学风潮,面对矫枉过正的传统文化的批评,辜鸿铭所选择的是同样激烈尖锐的传统文化的保护行为。他的本意并不在于辫子小脚纳妾忠君,他仅仅是在所有人对传统文明进行全盘否定之时,选择了一个同样极端的方式奋起反抗。无疑,他的选择得不到当时的中国人的理解。他是痛苦的,他是悲哀的。可是,在穿透西方文明的本质之后,面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明即将面临完全抛弃,他别无选择。于是,我们看到了被同一时代的人讥为小丑的辜鸿铭留给后人的一个孤独桀骜的身影。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辜鸿铭先生无疑对人们认识那个中西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时代是有所帮助的。然而国内对其研究依然很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