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大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15章 继续进行汉匈和谈(8)

后来在201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将辜鸿铭的很多相关著作整理出版的一本图书,名字叫做《大家写给大家:中国人的精神》该书介绍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并且揭示其价值,分为4章阅读,包括: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礼教、中国问题札记、东西文明的碰撞。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辜鸿铭先生无疑对人们认识那个中西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时代是有所帮助的。在这本书的后记中,编者则讲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辜鸿铭先生无疑对人们认识那个中西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时代是有所帮助的。然而国内对其研究依然很荒凉。之所以说荒凉,是因为他似乎太不正统,没有办法给他归类,因而,研究他的非常少。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辜鸿铭的研究逐渐摆脱了20世纪初对其本人怪诞言行的表层认识,慢慢开始能够透过其怪诞的外衣对他进行客观的研究。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兴涛先生翻译的一系列辜鸿铭著作,作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这位历史人物的学术专著,对于辜鸿铭的研究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为研究近代思想、中西文化关系乃至辜鸿铭这个人提供了一套很有价值的的历史资料,也恰恰是他们这些前人对其长期的研究,给本书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在此,对他们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最后,衷心希望该书能为广大读者朋友们了解儒家文化以及莉西方文化的交流有一得之惠。而在序言中,编者是这样引用辜鸿铭先生的文字说的:本书的目的,是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在我看来,如今要想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不是其所建造的或能建造的城市是如何宏伟,建筑是如何华丽,道路是如何通达;不是其所制造或能制造的家具是如何典雅舒适,仪器、工具或者设备是如何巧妙实用;甚至也与其创造的制度、艺术和科学无关。为了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应该探求的问题是人性类型,即这种文明产生了什么类型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是文明的产物,正是它揭示了文明的本质和个性,可以说,揭示了文明的灵魂。如果文明造就的男人和女人揭示了文明的本质、个性和灵魂,那么,男人和女人使用的语言则揭示了男人和女人的本质、个性和灵魂。有句关于文学创作的法国谚语如此说到:“风格即其人”。因此,我把三件事: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作为本书前三章的标题,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作为对这些论题的补充,我将另用两章来揭示在这个问题上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是如何以及为何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著有《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约瑟·史密斯¨’,在我看来他就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无法深刻地理解真正的中国人。,翟理士博士,他被认为是真正的汉学家,在我看来也并不真正理解中国语言,因为,作为一个英国人,他不够博大——他缺乏哲学的远见以及因之而生的博大,我原本想把我写的对于濮兰德和’白克豪斯著名的关于前清皇太后的著作的评论文章收入本书,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该文章的复件,此文大概四年前发表在上海的《国家评论》上。

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像濮兰德和白克豪斯那样的人,他们没有也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妇女——中国文明所造就的最高贵的女人,即清朝皇太后,因为濮兰德和白克豪斯这样的人不够淳朴——思想不够率真,过于精明计较,像现代人那样,拥有的是扭曲了的理智。实际上,为了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精深、博大和淳朴的特性。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个特征就是:精深、博大和淳朴。毋庸讳言,美国人难于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一般说来,美国人博大、淳朴,但不精深。英国人无法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一般说来,英国人精深、淳朴,但不博大。德国人也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一般说来,德国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德国人,精深、博大,但不淳朴。法国人——正是法国人,在我看来,能够理解并且已经最好地理解了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欧洲语言书写的关于中国文明的精神的最好著作是G,E,西蒙的《中国城》,他曾是法国的驻华领事。剑桥的洛斯·狄金森教授,亲口对我说,正是本书激发他写出了著名的《某个中国人的来信》)。没错,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性的精深,没有美国人心灵的博大,没有英国人心灵的淳朴——但是法国人,一般来说,拥有一种远胜于以上提到的各国人的思想品质——这种思想品质,比别的任何东西更有助于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这种思想品质就是优雅。因为,除了前面提到的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三个特征,我还要加上另外一个,也是主要的特征,即优雅;在很大程度上说,除了古希腊及其文明以外,很难在别的地方再找到这种优雅。辜鸿铭后面又对世界主要国家的人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可以说是讲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在这里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就不再详细叙述了。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以字为刃,维护了中国文化尊严,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文明价值,改变了世人的偏见。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者,辜鸿铭先生一生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春秋大义”。他的自信来自于他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认同,对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辜鸿铭先生说,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没有的品质,那就是温良。中国人的温良是不含冷酷无情、尖酸刻薄、粗野鄙俗或者暴戾恣睢,也没有任何使人不快的地方。她是一种从容、冷静、练达之气,就像你偶然找到一块锻造精良的金属。温良是一种力量,一种同情和智慧的力量。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过着一种充满感情与有爱的心灵生活。中国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恭谦礼让。与日本人经过了精心准备的礼貌不同,中国人的礼貌是一种心灵的礼仪,是对他人感受的体谅。日本人的礼貌虽然面面俱到,却不能使人心悦神怡,因为它像是一种排练过的仪式一样。日本礼仪与发自内心的礼貌是不同的,它像缺少了芳香的花朵。而真正有礼貌的中国人的礼仪芳香四溢,因为它是由心而发。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有天壤之别。欧洲文明,是一个为了追求私利而混乱不堪的战场,是头脑和心灵、智力和灵魂的角斗场。一方面,科学和艺术为了各自利益而纷争不断,另一方面,宗教和哲学互相冲突、各不相让。宗教能够满足人的心灵,却无法满足头脑。哲学能满足人的头脑却无法满足心灵。

在中国文明中,没有这种冲突。这是因为孔子的儒家学说已经建立起一套哲学伦理体系,它给予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比宗教毫不逊色。这也正是儒家的伟大之处:它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使人不再需要宗教。孔子出生的时候,正值春秋乱世,传统家族统治礼崩乐坏、苟延残喘,世人不再奉行周天子的“王道”,而是推崇用强权暴力说话的“霸道”。如此巨大的变化,不仅带来了物质世界的混乱,也引起了人们精神世界的错乱。尽管如此,孔子依然坚信我们的社会、文明和结构并无问题他奔走于各诸侯国,劝诫不要抛弃自己的文明。但他推崇的仁义道德和王道之仪,并不受强权霸道的欢迎,甚至有人评价他“累累若丧家之犬”。在孔子最后的岁月里,当他看到自己并不能阻止社会文明走向毁灭时,他努力发掘和保存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最原始资料——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孔子最伟大的功劳不在于此,而是他对这些原始文明进行的新的集成、新的解释,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学说。孔子在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完成了五经的最后一本——《春秋》。孔子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本书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兴起和衰落——民族的春秋。在《春秋》这本书里,孔子认为在人类社会中,除了对利益和恐惧的基本动机之外,还有一种可贵、高尚的动机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责任。责任的基础。是荣誉。在国家和社会中,唯一正确、理性、永恒、绝对的基石,是君子之道,即个人荣誉感。

这种来源自君子之道的神圣责任,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既保证了民族的不朽,又确保了家族的兴旺。这种责任,包含对皇权的忠诚、对祖先的敬奉、对父母的孝顺、对婚姻的忠诚。正是如此,儒家学说才能在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代替宗教。可能我们会觉得宗教肯定是信仰神的,其实孔子也信神。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他信奉的不是普通的神,而是天命,而是宇宙的神圣秩序。基于对宇宙秩序的信奉,使得孔子这种智慧非凡的圣人,理解和服从于道德准则。孔子把儒家道德准则核心浓缩为两个字:忠孝。忠孝,正是辜鸿铭先生认为中国人的君子之道,是中国人真正的精神信仰。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其实如果我们细细品读,就会发现《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篇论文,一篇传道布施、传播中国精神的论文。辜鸿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以儒家学说为论据,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君子之道。表现在中国人身上,是分寸与体面的温良,是平静而恬适的状态,是灵魂与智慧的融合。经过百余年的历史积淀,今天的我们或许更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精神:她是充满温良与恬适精神,充满智慧与力量的精神,是永远不朽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