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糖尿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消渴病症状的描述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临床症状的描述,涵盖了消与渴。所谓“消”则指消谷善饥(中消),形体消瘦;“渴”即口渴引饮(上消)、小便频数、尿如脂膏(下消)者,正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消瘅篇》所述:“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清代秦皇士《症因脉治》中记载“其症随饮随渴,随食而随饥,随溺而随便”。这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三多指“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指“体重减轻,明显消瘦”的描述不谋而合。

1.“三多症”的描述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渴欲饮水不止”,“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脉浮,小便不利,热消渴”,“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记载,古人精辟地论述了消渴病多饮多尿的临床症状。金·刘完素《三消论》亦指出消渴病人“饮水百杯,尚犹未足”。又云“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诸病源候论·渴利候》云:“夫渴利者,随饮小便是也”,“小便昼夜二十余行,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也”,“厥阴之为病,消渴……食即吐蛔”,提出蛔虫病可引起消渴病。从上所见,先贤不仅描述了消渴病的症状,同时指出消渴病伴有小便利与不利,饮水后吐与不吐之分;认为饮水多小便利者为消渴病,小便不利为水饮病。Joslin认为对糖尿病“虚弱无力,多尿,多饮与多食是最普通的症状,多尿最为常见”等症状的叙述与消渴病的症状是一致的。

三消发病机理,晋·王叔和《脉经》中云:“所食之物皆化为小便。”唐《外台秘要》亦载“肾气不足,虚损消渴,小便数,腰痛”指出小便频数系由食物生化而成;腰痛、小便频数为肾气虚损所致。《圣济总录》记载“消渴饮水不辍,多至数斗,饮食过人而不知饱”,“饮水自救”,“多食自给”。《苏沈良方》云“……忽得渴疾,日饮数斗,食倍常,而数溺”。清·陈士铎《辨证奇闻》说:“消渴证大渴恣饮,一饮数十碗,始觉稍快,易饮得食则渴减,饮则渴尤甚”;“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饮食,故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千金要方》亦说:“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兰室秘藏》云“口干舌燥,小便频数,大便闭涩,干燥硬结”。戴思恭《证治要诀》载:“三消,小便即多,大便必秘。”《金匮要略》指出“大便必坚,小便必数”等。

古人不仅描述了消渴病多饮、多食、多尿等“三多”症状,同时对“三多”症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并进一步指出多尿与便秘的辨证关系,认为小便数,口渴多饮,大便秘结为邪热内盛,煎熬津液,水液直趋下行所致。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多饮、多食症的描述与之类似;糖尿病高血糖时,由于高渗多尿,使肠道水分丢失引起大便秘结。

2.“一少”症状的描述

消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伤津,阴血不足,皮肤、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日久而形体消瘦。《千金要方》记载:“四体羸辍,不能起立。”晋·王叔和《脉经》亦载消渴病人“日就羸瘦……舌焦燥。”宋《圣济总录》谓:“久病消渴之人,筋骨羸劣,肌肉瘦瘁。”金·刘完素亦云“能食而瘦”,“饮食不为肌肤”。由此所见,消渴病经久不愈,耗伤气阴;脾气虚衰,不能化水谷之精微以濡养四肢百骸;肾气虚衰,开阖失司,水谷精微由小便排出则出现形体消瘦,筋骨羸劣,甚至破䐃脱肉,不能起立。《千金方》称其“甚可畏也”等病症;与糖尿病中后期发生营养不良表现为恶液质或糖尿病肌病、肌肉萎缩之征相似。

3.其他症状的描述

消渴病除表现“三消”外,尚伴随其他症状,见于《千金要方》“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精神恍惚”。明《普济方》亦记载消渴病人“睡眠不安,四肢倦怠”。《诸病源候论·大渴后虚乏候》指出:“夫人渴病者,皆由脏腑不和,经络皆虚所为,故病虽瘥,气血未复,仍虚乏也。”《内消候》进一步解释“利多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不难看出,先贤观察到消渴病在三消症的基础上,由于久病必虚,气血虚衰,濡养脏腑不足,经络失养而出现短气、四肢倦怠、神失所舍、精神恍惚、心失所养、睡眠不安等消渴病兼症。宋《圣济总录》进一步发现消渴病兼有消渴躁烦、消渴口舌干燥、消渴腹胀、消渴后虚乏、消渴小便白浊等症。并有“四肢疼痛”“心狂意乱”“烦躁恍惚”“脚弱无力”“腿胫细瘦”等症记载。这一系列症状的描述,实际为消渴病的并发肢体血管、胃肠、泌尿、神经、精神等病变。仅凭这些症状的描述虽然难以判断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但古人能如此具体描述,实已难能可贵。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医家对糖尿病症状的记载,由简及繁,内容极为丰富。凡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描述,古均有之。在庞杂支离的记载中,可寻出消渴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最终结局。在诸多描述中,尤为精辟的是三消症状,对多饮描述为“日饮数斗”,多尿被形容为“小便昼夜百十行”,食多被称“食常数倍”等,具体,形象,客观。三多症状在同一病人身上不必悉具,可有一或两症为主即可,其他兼症各有侧重。先贤以小便气味、有脂、无脂划分三消;以便溺甜与不甜区别消渴病和消渴症;充分体现了古代医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也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学所记载的消渴病主要为现今的糖尿病;而消渴症涵盖了尿崩症、甲亢、糖尿病以及其他内分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