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长生不死的我成了皇明顾问](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06/53107106/b_53107106.jpg)
第51章 推广科学之道,须从六方面入手
朱高炽微微抿唇,思虑更甚。
若此道真能推行,是否可借此造福天下?
他心中隐隐有些激动,又有些踌躇——这科学之道,真能颠覆世人认知吗?
徐良领着沉寂的众人回到屋内,他们都陷入了沉思,唯有夏风拂过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
姚广孝缓缓拨弄着佛珠,眼中透着深思。
他沉吟片刻,开口道:“徐先生所言,确有深意。”
“若真如先生所述,世间万物皆可推演,是否意味着,无论是农耕之法,还是军械器具,甚至朝廷治国之道,都可借此法求解?”
徐良微微一笑,端起茶杯轻轻啜饮一口,随即放下杯盏,语气平缓而坚定:“大师所言不假。”
“科学之道,不拘泥于某一领域,而是以求真、求证、求变为根本。”
“不论农事、工匠、兵学,乃至医道、治政,皆可用科学的方式加以推演、改良。”
朱高炽闻言,眸光微亮,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里透着一丝急切:“若此法当真可行,为何历代未曾有人推广?为何至今无人提出?”
此时,朱棣轻轻叩指桌面,沉稳而威严的声音冷冷插入:“放眼天下,有几人能有此见识?又有几人敢此作为?”
众人一惊,齐齐望向朱棣。
他目光深沉,扫视众人,缓缓道:“世人敬畏圣贤,顺应祖制,便是上至朝堂,下至田间,皆以‘旧有之法’为依托。便是有识之士,亦不敢轻易挑战千年之道。”
他望着徐良,沉声道:“若你所言科学可行,那便是要推翻世人敬畏之学问、革去百世相传之旧制,天下读书人岂会容你?”
徐良轻轻一笑,眸中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光芒:“不错,科学之法,并非无人知晓,而是未曾有人系统总结,更未曾有人将其视作一门大道去推广。”
“再者——”
他语调一顿,缓缓道:“此法,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
朱高炽眉头紧锁。
徐良神色平静,语调不疾不徐:“世子可曾想过,若天下百姓皆知良田如何施肥,如何让庄稼增产,那些把持土地、操控粮价的士绅豪族,会如何?”
朱高炽心头微震,随即若有所思地点头。
姚广孝眯了眯眼,缓缓道:“若军械之道亦可推演改良,令火器、战具更为精进,那些依靠旧制统兵之将,又会如何?”
徐良抬眼看了姚广孝一眼,嘴角微微上扬:“大师果然聪慧,正是如此。”
他轻轻敲击着桌面,声音不大,却每一下都仿佛敲在人心头:“旧有体系,依赖经验、门派、秘技为根基,而科学之道,则是求真务实,打破经验之壁,使人人皆可习得。”
“这,便是科学与旧学之间最大的不同。”
“旧学讲究师承、权威,讲究秘传,而科学,讲究公正、试验、可证。”
他眼神平静,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所以,科学的推广,不仅仅是让人学会如何种田、如何造器,而是在冲击千百年来固有的思维模式——挑战旧有的权威与利益。”
屋内一片静默。
朱高炽神色变幻,似乎被徐良的话震撼到了。
他并非愚钝之人,相反,他极其聪慧,读书无数,深知世家大族对朝堂、对百姓的掌控力。
他明白徐良的意思——科学的推广,不仅仅是种田那么简单,而是动摇了士族的统治根基。
姚广孝轻轻捻着佛珠,缓缓吐出一口气,叹道:“阿弥陀佛……贫僧今日才知,先生此道,实乃开天地之学。”
他目光沉凝,语气低缓:“但此法若推行,恐怕会遭遇极大阻力。”
徐良哈哈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洒脱:“这世上但凡能改变旧有格局之事,岂有不遭遇阻力之理?但若此道能利国利民,终究会有人推动。”
朱高炽深深吸了口气,目光微微闪动,忽然坚定道:“先生,若要推广此道,如何操作?”
徐良闻言,嘴角微微扬起,眼中闪过一丝深意。他缓缓放下茶杯,轻轻抬眸:“世子殿下,推广科学之道,须从六方面入手。”
他抬起一根手指,语气平缓却坚定:“其一,开放共享,交流合作。”
朱棣微微挑眉,冷声道:“如今天下学问,讲究门派师承,技艺秘不外传。你此言,岂非要打破千年来学问传承之法?”
徐良坦然一笑,迎上朱棣深沉的目光:“正是如此。若技艺与学问封闭在宗族、门派之中,能惠及几人?唯有设立‘格物书院’,广纳聪慧之士,集思广益,相互研讨,方能推进世间学问。”
朱高炽思索片刻,微微颔首:“此言有理,唯有开放,方能进步。”
徐良又伸出第二根手指:“其二,注重实践,探究真理。”
姚广孝轻轻拨弄佛珠,目光幽深:“哦?先生此言,可否细讲?”
“旧学讲究背诵经典,学问传承于口耳之间,少有人真去试验。”徐良缓缓道,“但科学不同。科学要亲自实践,测量数据,总结规律,而非只凭圣贤之言断定是非。”
朱棣轻轻叩指桌面,冷冷道:“你是说,连孔孟之言,也需验证?”
徐良含笑,坦然道:“若孔孟之言合于天理,自然能经得起验证;若不合,那便需修正。”他顿了顿,声音透出一丝锋芒,“圣人之学,亦应与时俱进,方能惠及后世。”
屋内一片寂静。
朱高炽眼中闪过一丝震撼,似乎在消化这个观点。姚广孝则目光微微眯起,似乎在衡量这句话的分量。
徐良不疾不徐,继续伸出第三根手指:“其三,增强师资,培养人才。”
朱高炽皱眉:“此事恐怕最难。即便书院开设,愿意教授此道者又能有几人?”
徐良笑道:“确实如此。旧有士人多信奉经义,若要他们教授科学,须得先有人引路。因此,我们需要设立专门的‘格物师’来研究此道,培养一批愿意实践、教授的学者。”
朱棣冷哼一声,沉声道:“学者易求,忠心难得。若他们学有所成,却反过来为私利谋划,岂非养虎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