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奋斗在广陵侯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0章 第21.1章 西行迎亲

侯府的车队从潼关进入陕西同州,饥荒的颜色就扑面而来,

同州这里距离关东近,朝廷赈灾的粮食到这里比较方便,所以聚集了数不清的灾民。

女眷们在汴京太平世界中只知道这里遭了灾,朝廷已经在救济,

现在实地感受一样要大受震撼。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行到中途她们收到情报,得知朝廷已经在与辽夏和谈时还义愤填膺。

等她们见到那一片片嗷嗷待哺的灾民时,

突然理解了大相公们为什么顶着骂名也要答应辽国的苛刻条件,大周朝是真的打不动了。

“听说关中百姓分成两股,一支在同州领救济,一支在庆州延州以工代赈。

灾荒之年秩序脆弱,离开官道就难保太平。”

马车里,十一娘与封三娘柳十七娘闲聊,三个女人都故作坚强,试图用其它方面的消息互相开解。

柳十七娘也感慨

“可不是吗,旱灾是灾,兵灾也是灾,陕西百姓先遭兵灾,又遭旱灾,没有流寇大起已经阿弥陀佛了。”

封三娘笑一笑“记得第一次见到十七娘时,十七娘就与我说那一双金错鞭的本事就传自柳家女眷,

当年河东兵连祸结,柳家这样书香门第的老牌世家,女孩子也要勤习武艺帮助家中度过灾荒。

一晃眼已经快四十年了。现在你们柳家的姑娘还学武艺吗?

该不是到你身上,柳门绝学就失传了吧”

十一娘捂着嘴咯咯直笑,柳十七娘嗔道

“哪壶不开提哪壶,当年是什么年月,现在是什么年月,

现在的姑娘们,也就举得动鸡毛掸子吧。收拾郎君也够用了”

其实一路上并非没有流寇匪徒,很多时候饥民和匪徒没有多少区别,

只是看到来人是广陵侯府的队伍,又打听到车队是来迎接阵亡的将士回家,

即便有许多貌美女眷在车里车外,匪徒们也纷纷退避三舍,

还有许多人拿出不多的果子果核跪在路边设祭,

不敢抢抗击夏贼的英雄李爷爷家的车队。

每每遇到路祭之人,李范都要派出使者,多少给一点吃食和铜钱,

不知不觉间车队顺利的抵达长安,短暂休息后又踏上去庆州的路。

长安这里还是海家海纲峰坐镇,

这位爱民如子的清流名臣在大半年的赈灾生活中早就不修边幅,心力交瘁,

长安城中粮食匮乏,甚至派不出一支军马护送侯府的女眷,

只有侯府在这里的庄子抽出了一些壮丁带着兵器扁担随行,

庄子中的大牲口早就被海纲峰带走统一运粮,现在说不定在哪里下了锅也未知。

这回派出一批丁壮,虽然有削弱庄子防御力的危险性,

一来可以向主子表忠心,二来跟着主子混饭吃,好歹可以给村子里省几口。

到了庆州,富弼因为得了兰州许多粮食,这里的赈灾有条不紊,

每天都有大量的粮食从兰州来,又有大量的粮食运到延州供应范仲淹组建新军和修建堡垒。

大慷他人之慨的富弼给侯府的车队补充了充足的粮食和马料,

那些从长安庄子来的汉子在这里吃上了第一顿饱饭,

要不是李范拿棍子打,这些人非得撑死不可。

到了这里,噩耗有所更新,流血数斗的李贞终究没能坚持到亲人抵达,

只有李锋有所好转,已经能与身边人说说话,来报信的人就是李锋派来的。

众人整理好心情,又经过二十多天的跋涉,终于抵达灵州。

白天做了许多法事,又哭了许多场,疲惫的李十一娘来到李建业之前的房间,

白日间,李锋说决战前夜,李勤曾吩咐众人再留一封书信,

若是活下来就当没有,若是阵亡了,家里人会带回家交给亲属。

十一娘今晚就宿在这里,房间是按照李建业的习惯布置,她轻车熟路的找到一个书匣,

里面有两封给自己的书信,一封是正常的家书,应当是在半月一次的投递时间之间写的,没有来得及寄出,

还有一封是决战前夜的绝笔。

“爱妻十一见字如面,一别经年,思何可支,去岁以来,谨遵钧命,三日一信,从不耽误。

决战将至,奉父亲之命,再留书一封,提笔之际,踌躇许久,不知落笔何方。

赴援灵州以来,信件数十封,桩桩件件皆已交代清楚。思来想去,尚有一事可以托付。

少小为媒,十载春秋,爽约在我,痛在你身,

十一年华正盛,岂可为旧人蹉跎时光,令我泉下不安,

别盼另觅良人,余生安堵,我愿足矣。

素素本为良家女,年华更少。

我为主君,其为臣妾,主君崩逝,绝无守节之理。

今书写此文权作放归文书,

丹心赤诚,原谅则个,不知所言,唯神明鉴之。”

十一娘悄悄把信件收好,抚摸着信封上李建业的文字,

喃喃说道“李建业,你混蛋,你真混蛋......你好狠啊”

-----------------

灵州的事终有办完的一天,

最后一日,李家郎君们的棺木陆陆续续通过灵州南门时,

韩章送出了他写给李勤的最后一首送别诗

地陷传东海,天倾覆西疆

谁言春秋远,但惜日月长

玄龟不增寿,腾蛇亦悲惶

将军驰远道,路人祭断肠。《送李将军之归故里》周.韩章

灵州到凉州的官道上,无数百姓骑着马骡骆驼自发护送李家的车队,

你送一程我送一程,程程接力,男女老少尽其所能只为陪伴李勤更久一点,

千里路途流淌着西北番汉百姓的拳拳爱意。

在庆州,沿途送行的百姓中,一身布衣的包拯和公孙策设下路祭,默默的为李家男子送行,

前来致谢的李府使者并没有认出这位就是能止小儿夜啼被陕西百姓称为青天的陕西廉访使包龙图学士。

哪怕他的名声大到有几个番人部落仰慕的太厉害,集体改姓为包。

可在一身布衣的人群中还是那么不起眼。

因为锦衣华服的公卿官员里,包拯的肤色很突出,

布衣百姓之中,大家都黝黑得很,包拯的肤色恰到好处。

公孙策说“希夷既然赶了三百里路专程祭拜,何不亮明身份护送一程?

侯爷不幸崩逝,你我都曾受老侯爷一饭之恩一言之教,此时也该尽一尽心意。”

包拯摇摇头“君子之交淡如水,老侯爷也好,侯爷也罢都对我们有只言片语之恩。

我若亮明身份护送,却有成就名声之嫌。

公孙兄与我默默送三十里就是,尽一份心意而已。

况且灵州至此上千里,多少百姓一程一程接力护送,谁又去侯府通报了名姓?

我读圣贤书多年,焉能不如番人深明大义?岂不羞哉?”

庆历三年九月,辽国斡旋下,周夏暂时和解,

周国交出占领的夏国四州与鲁达(被封为南郑县伯)拓展的四十里疆土,

每岁给予夏国赏赐二十万贯,十万匹绢,

夏国上供周国良马百匹,青盐百石,互相放归战俘。

周国感谢辽国调解之德,每岁给予辽国的岁币翻倍,但拒绝辽国索要云州的要求。

谈成这笔交易的是从庆州任上被抓过去顶缸的富弼。

因为朝野对条文不满严重,可怜的富弼被贬到河北做知州。

汴京李锋宅中,在家养伤的李锋获悉条约内容之后激愤异常

“我兄弟率淮南子弟万几千人渡河而西,

穿州过县,爬冰卧雪,生还桑梓者十之一二,竟成大功。

诚如此约,有何面目见家乡父老,归葬祖灵?”

挣扎着爬起来书写“耻”字八幅,竟吐血而殁。

追赠上护军,忠武将军,宜陵子爵,谥武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