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帮助孩子社会化(3~7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能够控制并觉察自己的妈妈给孩子安全感

妈妈与安全感

在家庭关系中,妈妈的主要职能是哺乳、养育和依恋。前两个职能很好理解。妈妈的依恋职能指什么?指妈妈能够给孩子安全感。

很多人没有安全感的原因主要是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出现了问题。经常听到一些女生说:“我找男朋友一定要找能给我带来安全感的。”安全感的缺失不仅仅是因为爸爸不陪伴,也与妈妈的疏忽有关。以下两种情况都可能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

情况一,妈妈忽略了孩子。有时这种忽略不是故意的。例如,孩子饿了,哇哇大哭,妈妈很焦虑,马上去冲奶粉。但在冲奶粉的过程中,妈妈太认真了,以至于忽略了对孩子哭声的回应。其实面对同样的情况时,有些妈妈就做得很好,她们会边冲奶粉边回应孩子的需要,对孩子说:“妈妈在旁边给你冲奶粉,马上就好了,宝宝喝了奶就不会饿了……”孩子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情况二,妈妈有情绪了,并一直专注在自己的情绪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第一感觉是缺乏安全感,因为妈妈没有很好地回应他,没有看到他的需要。

有些妈妈甚至不让孩子哭,因为孩子的哭泣让她们感到焦虑。为了自己不焦虑,她们不准孩子哭,孩子只好不再用哭来表达需求。这样,孩子在最初的亲子关系里扮演了妈妈的角色。孩子成了“妈妈”,妈妈反而成了需要照顾的孩子。这种情况一般容易出现在焦虑的妈妈和自恋的妈妈身上。

合格的妈妈不该过度承担

焦虑、自恋的妈妈习惯于过度承担,无法真正觉察自己:一方面,她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她们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因为“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离开我,我很痛苦”。

所以,焦虑、自恋的妈妈留住孩子的常见方法就是削弱孩子自理、处理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能力。实际上,过度承担就是溺爱。溺爱的成分不都是爱,妈妈溺爱孩子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自恋和掌控感,孩子真正的需求却被忽略了。合格的妈妈不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按常理早已经学会吃饭了。可是,焦虑、自恋的妈妈总认为孩子年龄小,要喂饭给孩子吃。孩子说:“不要妈妈喂,我自己吃。”妈妈却说:“不行,你吃饭吃得一塌糊涂,你根本就不会。妈妈喂你吃。”

这段对话里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妈妈“越权”了,过度承担了孩子本该自己做的事。这样的妈妈会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总是在否定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班的物理成绩超级好。一次物理课上,物理老师早早讲完了试卷,还剩下半节课的时间。物理老师用剩下的时间把下节课的化学试卷认真地分析了一遍。上化学课的时候,化学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说:“物理老师已经把化学试卷讲完了。”化学老师非常生气。

化学老师为什么愤怒?讲解化学试卷本来是化学老师的权利,结果被物理老师剥夺了,这让化学老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孩子需要学习很多能力,包括穿衣、吃饭、控制情绪等。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小的挫折,让他们慢慢地学会自我照顾,许多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过,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能够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挫折感。

什么是“恰到好处”?即让孩子体会到挫折感,但挫折感不会大到孩子无法承受。恰好的挫折感促使孩子成长。

例如,孩子摔倒了,哭得撕心裂肺。

一种妈妈能理解孩子为什么哭,给予孩子情绪上的安抚和鼓励,对孩子说:“宝宝,你看看自己能不能站起来?”孩子站起来后,妈妈还会再稍微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

另一种妈妈则抱怨:“你看你,怎么这么笨,裤子都摔破了,老给我添乱,下次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你赞同哪一种妈妈的做法呢?

想必大家的答案都是第一种吧。第一种妈妈的做法不是冷漠的,这样的妈妈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并且能做到共情。

“共情”是一个很复杂的词,解释起来有点难度,我用一个例子来描述吧。

一位来访者发现自己演讲时特别紧张、焦虑,浑身冒汗,脸发热,觉得自己很没用。我没有直接安慰他,而是对他说:“有时候我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在演讲的时候浑身冒汗、紧张。”他愣愣地看了我好一会儿,说:“老胡,你是一个非常懂我的人。”我没有夸张地安慰他,而是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一刻,他感觉到了我能够共情他的体会。

如果一位妈妈想共情孩子的体会,当孩子摔倒了,摔得很疼时,妈妈就应该把孩子抱在怀里,说:“宝贝,你一定摔得很疼吧?妈妈也摔倒过,知道特别疼。”妈妈的这种言行举止就是在共情。

妈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妈妈不是圣人,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她在孩子面前可不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呢?应该如何表达呢?

真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的妈妈认为,自己悲伤的情绪不能被孩子看到,孩子看到妈妈的情绪肯定会产生压力。于是,妈妈们决定忍住、撑住,哪怕再苦再累也不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妈妈们不用这么辛苦,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不代表无能。千万不要做虚伪、不真诚的妈妈。

有一些来访者曾对我说过:“幼年时,我经常需要猜测妈妈的情绪。她明明很生气,但还是告诉我她没事。我问她是不是很难过,她说没有。”实际上,孩子已经完全能体会到妈妈的难过,此时妈妈的否认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难道我的判断是错的,是有问题的?”

有的父母可能以为,会察言观色是情商高的表现。大家误会了,察言观色是对人有防备的状态。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善于察言观色,可能身为爸爸或妈妈的你就要省视一下自己:“我呈现给孩子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妈妈要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感受

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孩子的很多行为都容易引发妈妈的情绪。

在孩子受欺负回到家后,一些妈妈没有表现出对孩子的共情,反而选择用愤怒的方式质问、批评孩子。这是为什么?因为在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她们没有能力保护孩子,所以内心充满沮丧和愧疚。但是这种感受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于是她们采用了愤怒的方式。孩子的内心会很困惑:“妈妈为什么在我受委屈时如此愤怒,还对我打骂?”

当妈妈遇到类似的事情,情绪有特别大的起伏时,尽量不要冲动。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妈妈虽然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不要用直接离开孩子或以冷暴力等方式对待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很多妈妈在做出冲动行为后会感到内疚,与其过后内疚,不如在行动之前控制并觉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