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投后管理无比重要
PE投资的募、投、管、退全流程里,一直有“投后管理最重要”一说,却往往苦于没有实际的业务抓手,没办法给被投企业带来实际的帮助。实际上投后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投资机构有非常强的人脉背景,对于小的投资机构而言,说重视投后管理都是纸上谈兵。
投后管理是投资机构内部考核的指标,这种KPI比较虚。因为作为投资人虽然可能拿到董事席位,每个季度也能按时收到被投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发展情况报告,但是这些知情权不能转化为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权,企业也不可能会真正授予投资机构参与管理的权力。即便如此,投资机构也必须尽可能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钱投完之后,企业这辆车能否及时加速度,要定期做“保养”、做“美容”。
无论是对未来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负责还是对LP的资金负责,投后管理都是投资机构的责任和义务。投资机构投资后,对企业的赋能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市场、产品、研发、渠道等,还有投资团队的人脉资源、投资机构的项目优先选择权等,都能为企业带来积极影响。
为了让投后管理更有实效,很多GP(General Partners,普通合伙人)纷纷组织起LP和被投公司的见面会,毕竟真正出钱的是LP,他们的能量也更大。与GP对被投公司的关爱相同,众多LP都是像爷爷关注孙子一样关注被投公司的成长,因为花的都是自己的钱,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倾注的心血一样不会少于基金管理机构。这样的对接会议有几个好处:一是让LP检验一下自己的投资眼光,以便下一期出资的金额更多,决策流程更顺畅;二是让LP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管是在业务领域还是各类资金方面支持被投公司,保证基金本身能够赚取较好的收益;三是让被投公司感受一下LP被追捧的氛围,为今后甲乙方角色互换提供心理暗示。
投后管理,投资机构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投资标的是否建立投后管理责任制;项目团队是否制订投后管理计划和项目退出计划;项目团队是否及时跟踪政策、市场、行业可比企业的重大变化;项目团队是否及时收集投资标的经营管理信息,定期报告投后管理情况;参与投资标的决策的人员是否认真履行表决意见审批程序;项目团队是否及时报告重大风险事项,提出应对方案,风险应对处置方案经批准后是否得到落实。
鉴于已投项目对投资机构履行的义务基本上是提供非现场材料,投后管理团队需要通过非现场分析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评判,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重点分析。
(1)主要经营管理指标分析
①财务类指标
包括但不限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主营业务利润增速、净利润增速、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日常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现金流;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
②产供销指标
包括但不限于:主要产品市场占比、新增客户数量、主要产品新增销售额;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关联企业采购金额占比;设备更新率、设备自有率;产品返修率、退货率、报废率等。
③行业技术指标
包括但不限于:行业前景、行业周期、行业利润率、主要产品行业集中度、主营业务收入行业排名;投资标的发明专利数量、新申请专利数量、核心专利数量、专利转化率、投资标的研发人员占比和研发费用占比。
④投融资指标
包括但不限于:募集资金投放进度、对外担保金额、发债信用评级、银行信用评级、资产抵质押率、股票质押率、一年内到期负债、长期负债、下一轮融资规模和时点。
⑤估值指标
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账面价值、上一轮估值、企业最新估值、项目预计IRR,可比公司PE倍数、PB倍数、PS倍数。
⑥股东权利指标
包括但不限于:持股比例、董事会席位数量、投资人知情权。
(2)生产经营预警信号分析
生产经营预警是对企业重要的监管,需要每个月都实时监测。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的基本账户结算量连续两年下降;工资支出、水电费、税金、研发费用支出连续两年下降;基本结算账户日均存款下降超过40% ;现金销售收入占比下降超过40% ;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低于50%;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连续两年上升;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两年为负;资产负债率超过80%、利息保障倍数小于1、固定资产或股票抵质押率超过70%,且持续上升;变更融资条件、多次债务展期或变更债务还款计划、结息参数;40%以上债务偿还资金来源于第三方而不是第一还款来源;账户资金出现流向“三司一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网贷平台公司、典当行)的情况;财务费用支出与当年长短期借款平均余额的15%相当;投资标的法人、高管、主要自然人股东等关联人员被列入失信名单或纳税非正常户(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查询)。
(3)重点会计科目异常分析
投资机构要配备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科目加强监管。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净值大幅变动;销售收入与经营现金流严重不匹配;期间收入波动性大,期末突击确认销售收入;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大幅增加或减少;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大幅变动,单个产品毛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期末存货余额巨大(可能存在应转未转成本),存货占主营业务成本过高(如超过50%);存在长期大额应收应付账款且应收应付账款占比高;其他应收应付款快速增加;资本公积余额巨大或大幅变化;大额非经常性损益和营业外收支;存在长期大额在建工程和长期大额研发费用支出,且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少;重大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重大或有负债事项和重大税务调整事项。
如果真的发现上述重大的、可能会影响投资收益的问题,为保险起见,投资机构可以派风控、审计和投资团队对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再结合投后检查结果,从股权和公司治理风险、行业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操作风险、法律合规风险、负面舆情等方面分析潜在的重点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不排除对企业进行相关诉讼,以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
对于被投公司而言,往往拿到钱以后就不再对投资机构唯唯诺诺了,只要把月报、季报、年报还有董事会的重大决策及时报送给作为股东的投资机构,就算履行义务了。事实上,众多企业就是这么做的。当然企业对有董事席位的投资机构会更尊重一些,毕竟在董事会上,董事代表是有投票权的。但是,这种投后管理在非公众公司阶段获得信息全靠被投公司自觉上报,上报信息的真实性也完全靠被投公司的自觉。
而投资机构在被投公司上市后就更沦为与二级市场投资人一样的地位,这个阶段的所谓“投后管理”其实都是投资机构的一厢情愿,主要看被投公司是否愿意配合,如果不愿意配合,投资机构也只能抗议、强烈抗议或通过法律手段获取知情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