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根源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典型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包括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系统思维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创造性思维分析课程知识体系及知识点,改变传统的教授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思维形式。收敛思维以问题为中心,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路产生众多信息,以逻辑推演为主导,梳理、筛选、综合、论证、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散思维以问题为导向,从多个方向切入,广泛调用多种信息,在开放的思维中推测、想象和孕育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内容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知识内容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示意图
在教材中的课程知识,往往以收敛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收敛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课程知识的内容,从无到有,直到形成一门课程,是一个收敛的过程,而且是过去学者或者专家按不同方式对有联系、有逻辑关系的若干知识收敛后形成的课程体系。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刻意地思考课程知识形成过程中,专家学者对教材知识点收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课程知识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教授知识思维的拓展。
在已有的教材中,课程知识解读过程往往过于拘谨和严格,严重缺少知识的发散性解读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知识内容的发散性思考方向,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发散性思考。知识内容包括知识的推理过程、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应用等方面。发散思维又称为聚焦扩散法,可分为材料发散法、组合发散法、因果发散法、关系发散法、功能发散法、方法发散法、形态发散法、结构发散法。在发散性思维融入课程教学中,可以以某一课程知识点为扩散点,设想课程知识点的多种用途或与之相像的其他知识;可以从某一课程知识点出发进行扩散,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另一课程知识点联结成具有新价值的新知识点;可以以某一课程知识点发展的结果为扩散点,推测造成结果的各种可能的原因,或以某一课程知识点发展的起因为扩散点,推测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可以从某一课程知识点出发进行扩散,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其他课程知识点的各种关系;可以从寻求课程知识点的某一个功能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找到获得这种功能的各种可能的路径;可以以解决课程中知识问题的某种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利用这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可以以课程知识存在的某种形态为扩散点,设想尽可能多地利用这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可以以课程知识存在的某种结构形式为扩散点,设想出尽可能多地利用这种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对于发散思考过程获得的新思路,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推理,形成对知识的新解读,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力争形成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成果。
(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指按常规的、公认的、习惯的想法或范式进行思考,由条件推解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对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则用与常规思维相矛盾或相对立的思维视角进行问题思考。在教材课程知识内容的论述、教师讲授过程中,往往都是正向论述、正向证明、正向阐述。以正向思维为知识解读基本流程的框架,容易使人陷入思维定式。在课程知识教学中,非常缺少逆向的论述、证明、阐述,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时,要以辩证思想、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为基础,从方位、因果、属性、心理等多个逆向角度理解问题、处理问题,从而突破正向思维惯性过程中的固化思维模式,从全新的角度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发现知识的新颖性。
(3)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将逻辑思维空间进行横向延伸,变换角度、转换途径,从不同领域取得启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纵向思维因循事物自身发展、演化的方向进行思维活动,着重于逻辑思维的纵向延伸。在课程知识教授过程中,围绕某知识点的横向思考,有利于扩展知识的广度;围绕某知识点的纵向思考,有利于扩展知识的深度。知识点的横向思考,是对原知识点的启发性、跳跃性、迁移性的梳理过程;知识点的纵向思考,是对知识点的逻辑性、专一性的梳理过程。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交汇点,就是要讲授的课程知识点。课程知识的横向思考会产生新观念、新方法;课程知识的纵向思考除了对知识的产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会对知识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
(4)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事物之间归纳出共同特征,并对其进行推广演绎,揭示事物内部存在的共性和规律;求异思维是指在相同或相似的多个事物中寻找相异之处,开拓思维、启发联想,在对比中创造新构思。
同一门课程各内容之间、同一个专业的各门课程内容之间、跨专业相似课程内容之间、跨学科相似课程内容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特征,尤其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熟悉课程与难度较大的课程之间,寻找课程知识的共性和规律,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求异思维的应用,主要是对同一门课程中的结构相似知识点,或者同一个专业内结构相似课程知识点的求异思考,要寻找知识点的特殊性,寻找知识点的特殊本质,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5)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分析客观事物或问题各部分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和整个系统层次的特征,实现“见树又见林”的问题解决方法。系统思维的核心是认识客观事物或问题的整体性。在教授某一门课程过程中,教师要思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对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以及课程整体的系统性进行分析、梳理,寻找课程体系的特点、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在课程体系的梳理过程中,可以从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等方向着手,或按照某一个方向进行系统性分析,获得被研究课程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