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在传世文献中,关于唐代国家编制户口簿籍的基本史料不外乎以下几种:一、《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条:“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原注:诸造籍起正月,毕三月。)”二、《新唐书》卷51《食货志》云:“凡里有手实,岁终具民之年与地之阔狭,为乡帐。乡成于县,县成于州,州成于户部。又有计帐,具来岁课役以报度支。”三、《册府元龟》卷486《邦计部·户籍》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称:“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以上记载叙述了唐代国家编制的户口簿籍主要有三种:手实、计帐、户籍。除了编制时间和程序不同之外,这三者具体的内容、格式与内在区别无法征考。清季世变以来,新资料的发现改变了研究状况,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手实、计帐、户籍实物,使我们得窥唐代户籍类文书的真面貌,推进了唐代籍帐制度的研究,成为认识唐代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介质。
宋家钰认为广义的籍帐是登录各类人口的姓名、年纪、身状和财物出纳的名籍与簿帐。这是从战国至唐代逐渐形成的两大系列重要官府文书。敦煌文献中各种名籍、户籍、田籍、帐簿等均是这类官府档案。它有各种名称,如籍书、籍簿、簿帐、名历、簿历、文帐等,一般泛称文书或籍、帐、簿,彼此通用;狭义的则指西魏至唐户籍与计帐的简称。唐《户令》规定的各州县一年一造的计帐、三年一造的户籍,以及与此相关的名籍、簿帐,是官府各类籍帐中数量大又独具特征的文书[10]。又,户籍的实际所指比较驳杂,如邢义田分析秦汉户籍指出:“所谓户籍只是一个总的概念和名称,实际上和户籍相关的有多种不同内容和名称的簿籍。”[11]有鉴于此,本书以“户籍类文书”这一概念指代目前所见唐代的以人口为登录核心、具有一定赋役特征的籍帐,以区别于“物”的籍、簿、帐、历等文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