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文化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关于乡村知识分子的概念问题

关于“乡村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现在似乎有些模糊甚至“尴尬”,在理论宣传甚至学术研究中,人们常常按照内部的教育、卫生、农技等部门分别叙说,而少有统一表达,在报纸杂志和网络媒体上也都是如此。在今天的“知识分子”概念体系中,“乡村知识分子”被严重弱化或虚化了,这种现象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历史积淀看,知识分子是中国近现代一个独立且异常重要的社会阶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中,知识分子一直是一个内涵明确、使用稳定的概念,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的社会背景下,自然可区分为城市知识分子和乡村知识分子。乡村知识分子在城乡文化交流,在乡村文化发展和社会建设中都发挥着相对独立而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使命看,乡村知识分子的概念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既有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社会整合与道德承当意义,也有革命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思想先锋和进步桥梁意义,还有当代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推动者之意。这是乡村知识分子自身和乡村社会其他阶层都认可的社会使命。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所使用的“乡村知识群体”或单独职业行业的写实性概念,一般不具有这种丰富的社会使命蕴意。

从实际情况看,据统计,目前工作生活在广大农村的乡村教师有五百多万,乡村医生有二百多万,还有乡村农技推广人员、乡村文化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加之退休人员,总计有近千万人,活跃在乡村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领域。这与全国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一亿多知识分子总量相比,尽管人数并不“庞大”[1],但他们都是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

从未来需求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其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社会创新驱动、科技人才支撑、思想文化引领、道德人格示范,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和乡村技术人员各自所能担当的,需要的是这些不同岗位的科技文化人才协同发挥作用,需要他们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之上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只有“乡村知识分子”的概念可以产生这样的思想观念上的凝聚力量。

按照这种“理性”的思考,“乡村知识分子”的概念是“理所当然”地存在并会广泛运用,因为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从历史演变的逻辑看,都应如此。但实事并非完全这样,理论和现实之间产生很大的反差,似乎是概念本身出现了“问题”。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可能还是需要我们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纷繁复杂的变迁中去探寻。社会急速“发展”,人们往往只关心经济这个“中心”。文化快速“繁荣”,人们往往只注意文化精英们的这些“亮点”,而对于普通的乡村知识分子关注不多,“概念”的使用自然也就减少了、弱化了。

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历史性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乡村文化建设和研究的任务现实性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还能无视“乡村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吗?著名学者冯天瑜先生谈道:“科学的认识成果,有待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与概括,故而各概念群的形成是诸学科建立的前提。”“探讨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外对接,寻觅厘定概念的正途,是诸学科健康成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我们要展开乡村文化问题的研究,就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中坚力量——乡村知识分子。我们认为,从历史文化语义的视野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大众传播领域,还是“乡村知识分子”的概念更为确切,它内涵丰富、外延明确,历史和现实结合紧密,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