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中的山东古代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山东古代石刻空间分布统计分析

对山东古代石刻进行时间分布统计分析,虽然可以清晰地凸显出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但是对于石刻在山东不同地区、不同地理条件、社会文化氛围中所显示出的文化特色及其横向联系难以揭示。所以,笔者还对石刻的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如此,有纵有横,纵横结合,不仅可以揭示山东古代石刻的源流与历史发展变迁,同时还有助于探明其地区分布特点与规律。下面,同样依据《山左金石志》卷7至卷24的载录,绘成表1-2《山东古代石刻空间分布统计》和表1-3《山东古代石刻空间分布综合统计》,如下:

表1-2 山东古代石刻空间分布统计[6]

表1-2 山东古代石刻空间分布统计续一

表1-2 山东古代石刻空间分布统计续二

表1-2 山东古代石刻空间分布统计续三

表1-3 山东古代石刻空间分布综合统计

表1-3 山东古代石刻空间分布综合统计续表

由上述二表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以府(直隶州)为单位,石刻数量最多的当属青州府304方,约占《山左金石志》所收石刻总数的21.1%;其次是济南府302方,约占20.9%;兖州府229方,约占15.9%;济宁州206方,约占14.3%;泰安府180方,约占12.5%;莱州府78方,约占5.4%;曹州府47方,约占3.3%;登州府37方,约占2.6%;东昌府、武定府、沂州府、临清直隶州以及存地不详的石刻共计60方,约占4.2%;而禹城、长山、商河、沾化、蒲台、寿张、阳谷、沂水、郯城、定陶、单县、高苑、博兴、荣成、招远、海阳、丘县、武城、即墨19县,则无石刻收录。山东古代石刻的地区分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在笔者看来,造成差距的因素主要有二:其一,自然地理因素。石刻众多的地区,往往多山,取石便捷,刻立容易,如长清、泰安、曲阜、临朐、历城、掖县、邹县等即是。反之,平原地区,石质材料缺乏,需要长途运输,刻立费用高昂,石刻数量自然不多,如曹州府、东昌府、武定府、临清直隶州即是。此外,武定与东昌二府石刻存量不多,还与屡遭黄河泛滥有关,众多石刻被掩埋在泥沙之中。正如清末学者江标所云:“武定、东昌两属,滨临大河,迁嚣迁耿,不常厥居,古刻多沦入波涛。”[7]其二,历史文化因素。一地的历史文化状况也会对石刻的数量产生重要影响,如济宁、曲阜、邹县等地石刻众多,与尊孔崇孟、儒学氛围浓厚有关;长清、历城、临朐、掖县等地石刻数量较大,与佛教、道教的兴盛密不可分;而泰安石刻繁多,则与古代帝王、民众祭祀泰山相关。

第二,山东古代石刻有几个相对集中的分布区:长清县、临朐县、泰安县、益都县、曲阜县、嘉祥县、邹县、历城县等。正如叶昌炽在谈到山东石刻分布时所说:“唐以前碑,济宁聚于州学,亦如西安之郡庠,《景君》《鲁峻》为最著;长清聚于灵岩寺;泰安聚于岱岳观;沂州聚于琅邪书院,即右军祠堂也;潍县百里以内古刻,皆为陈寿卿太史所收,《君车》一石尤为镇库奇珍;嘉祥紫云山则有武梁祠堂;肥城孝堂山则有郭巨石室;邹峄之间,徂徕、匡、铁诸崖,北朝佛经皆摩崖擘窠大字;玉函、千佛两山及黄石崖,并在历下。此外,如济宁之晋阳山、东平之白佛山、益都之驼山、云门山、临朐之仰天山、宁阳之石门房山,万壑千岩,莲龛涌现,皆隋唐间造象也。”[8]下面,笔者对长清、临朐、泰安、益都、曲阜、嘉祥、邹县、历城等县石刻分布状况作一简要介绍。

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隶属济南府,《山左金石志》收录该县石刻149方,包括隋30方、唐4方、北宋48方、金22方、元45方,主要分布于泰山西北麓灵岩山脚下的灵岩寺。灵岩寺始建于晋宋之际,自唐代起便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寺内僧徒众多,香火旺盛,成为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普通民众拜佛、游览的胜地。正因此故,灵岩寺留下了大量石刻,如《灵岩寺功德龛佛座题字》《灵岩寺经幢》《灵岩寺敕牒碑》《苏子瞻诗刻》《定光禅师塔铭》《灵岩寺下院圣旨碑》等。

临朐县隶属青州府,《山左金石志》收录该县石刻139方,包括隋1方、唐29方、北宋67方、金7方、元35方,主要集中于仰天山[9]与沂山。仰天山石刻于白云洞(又名罗汉洞)、观音洞、文殊寺、大佛寺等处都有分布,有画像石、造像题字、摩崖题名、经幢、塔铭、碑碣等类型,而以摩崖题名数量最多。沂山又名东泰山,汉武帝曾于西汉太初三年(前102)亲临其下,命礼官祭祀沂山之神,并创修祠庙,此后,历代统治者俱加以封祀。由于朝廷御祭,加之沂山雄伟秀丽,名人学士纷至沓来,祭拜览胜之余,留下众多石刻,如元成宗《东镇庙加封诏词碑》、赵明诚《沂山题名三种》等。

泰安县(今泰安市泰山区与岱岳区)隶属泰安府,《山左金石志》收录该县石刻132方,包括秦1方、东魏1方、北齐4方、唐5方、五代11方、北宋78方、金10方、元22方,主要分布于泰山、岱庙等地。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历代统治者对其莫不崇拜封祀。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登临泰山,刻石纪功,这便是《山左金石志》中所收录的最古石刻——《泰山石刻》。此后,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十一位帝王,皆亲临泰山。泰山作为神灵信仰杂会之所,祠庙林立,神祇众多,尤其是道教信仰极其兴盛。此外,历代官民僧道、文人墨客对泰山情有独钟,并以在泰山铭文刻石为荣。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泰山石刻随之而生,不仅数量大,分布广,而且类型多样,其中,以摩崖题刻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泰山摩崖题刻有数千处,最著名的有三处:一在经石峪,为北齐时期镌刻的《金刚经》;二在大观峰,为唐开元十四年(726)唐玄宗所撰写的《纪泰山铭》;三在岱顶德星岩,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撰书《御制谢天书述功德碑》。此外,泰山还有不计其数的摩崖题名,如《泰山振衣冈题名》《岱顶题名》等。岱庙坐落于泰山南麓,又称东岳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庙内碑碣林立,如《天贶殿碑》《东岳天齐仁圣帝碑铭》等。

益都县(今青州市)隶属青州府,《山左金石志》收录该县石刻107方,包括北魏1方、东魏1方、北齐5方、隋18方、唐35方、五代4方、北宋19方、金7方、元17方。益都县的石刻较为分散,在云门山、驼山、北峰山、广福寺、平昌寺等地都有分布,最为著名的当属北峰山(今称玲珑山)《郑道昭白驹谷题名》。

清代曲阜县、嘉祥县与邹县,今天均隶属济宁市,是山东省乃至全国汉代石刻的重要聚集地,素有“济宁汉碑半天下”之说。究其原因,汉代时期,济宁地区经济富庶,经学繁盛,文化发达,官僚、地主和儒生重义崇礼,极力颂德庾墓,大兴树碑之风。济宁地区石刻主要分布于曲阜孔庙、邹县孟庙、嘉祥武氏祠等地。曲阜县(今曲阜市)隶属兖州府,《山左金石志》收录该县石刻101方,包括西汉4方、东汉18方、曹魏1方、北魏1方、东魏1方、北齐1方、隋2方、唐6方、五代1方、北宋16方、金3方、元47方。曲阜石刻中的精品,当属西汉刻石与东汉碑碣。《山左金石志》卷7收录了3方西汉刻石,尽在曲阜,分别是《鲁灵光殿砖》、《五凤石刻》与《居摄坟壇二刻》。曲阜的东汉碑碣不仅数量多,而且史料价值与书法价值极高,如《孔庙置百石卒史碑》《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泰山都尉孔宙碑》《鲁相史晨奏祀孔庙碑》《博陵太守孔彪碑》等,都是汉碑中的名品。嘉祥县隶属济宁直隶州,《山左金石志》收录该县石刻95方,包括东汉62方、北齐1方、隋1方、唐3方、北宋8方、金9方、元11方。嘉祥县的石刻以画像石为主,主要分布在嘉祥县武宅村北的武氏祠,内容极其丰富,有人物鸟兽、花草虫鱼、宫室器具、故事传说、车马出行、宴筵乐舞等,雕刻精美,形象生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邹县(今邹城市)隶属兖州府,《山左金石志》收录该县石刻57方,包括东汉1方、北齐11方、北周15方、隋1方、唐1方、北宋4方、金4方、元20方,主要分布于孟庙、孟府、孟林、孟母林、子思书院、尖山、铁山、冈山、葛山等地。邹县石刻有两大特色:一是与孟子相关的石刻数量多,二是北朝佛教摩崖刻经影响大。孟子作为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出于对孟子的景仰,一直在保护、创建与其有关的遗址,伴随着这些创修活动以及年年岁岁的祭祀与拜谒,便产生了大量碑石,如《加封孟子敕牒碑》《重修孟子庙牒碑》《孟庙加封孟子父母制词碑》《加封孟子亚圣公制词碑》等。邹县的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主要分布于尖山、铁山、冈山与葛山等处,四山海拔不高,却山石壁立,崖壁间镌刻有北齐、北周以来佛教刻经。

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隶属济南府,《山左金石志》收录该县石刻62方,包括东魏2方、隋5方、唐21方、北宋16方、金1方、元17方。历城县石刻主要分布于龙洞山、神通寺、千佛山等地,以佛教造像与摩崖题刻居多,这与此地隋唐以来佛教的兴盛有关,如《范纯仁龙洞题名》《元丰敕封顺应侯牒碑》《神通寺四门塔造象记》《郑秉德等神通寺题名》《千佛山造象题字四种》《察罕普华千佛山题名记》等。

以上笔者以《山左金石志》为本,对山东古代石刻的时空分布作了初步探析。由于《山左金石志》以元代为断,故兹仅对元代及其以前的石刻进行统计分析,明清石刻不在探究之列,这无疑削弱了研究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此缺陷有待日后弥补。不过,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出山东古代石刻时空分布的大体规律:从时间上看,山东石刻于东汉、北朝、隋、唐、宋、金、元等代较为繁盛,而秦、西汉、曹魏、西晋、十六国、五代时期委靡不兴;各类石刻兴衰代有不同,碑碣占据主体而纵贯始终,造像、摩崖、经幢、塔铭、墓志于北朝以降屡兴不废,画像石于东汉最为兴盛,而刻石数量最少。从空间上看,山东石刻分布极不均衡,主要聚集于长清、临朐、泰安、益都、曲阜、嘉祥、邹县、历城等县,石刻数量、类型及特色因地域不同而不同,这既与自然地理因素相关,又与地域文化密切相连。


[1].《山左金石志》24卷,首次将山东全省范围内的石刻汇于一编,自秦迄元,收录石刻达1443种。

[2].(南宋)陈槱:《负暄野录》卷上“前汉无碑”条,《丛书集成初编》第1552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3].《宋书》卷15《礼二》,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407页。

[4].《宋书》卷15《礼二》,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407页。

[5].(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8《任城太守孙夫人碑》,《续修四库全书》第9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6].《山左金石志》中没有石刻收录的州县,此表不再编列。

[7].(清)叶昌炽:《语石》卷2“山东五则”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第28页。

[8].(清)叶昌炽:《语石》卷2“山东五则”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第28页。

[9].仰天山现位于今青州市境内,清代时隶属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