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4 18:02:58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其他
序
引言
第一章 山东古代石刻的时空分布——以《山左金石志》为主要依据
第一节 石刻的分类
第二节 山东古代石刻时间分布统计分析
第三节 山东古代石刻空间分布统计分析
第二章 曲阜石刻与崇儒尊孔
第一节 曲阜石刻的数量及时空分布
第二节 曲阜石刻的类型与内容
一 奏疏、诏敕、牓牒碑
二 祭文、谒记、题记与题咏碑
三 庙碑
四 墓碑与墓志
五 石刻画像
六 标志性刻石
七 法帖刻石
第三节 曲阜石刻的学术价值
一 孔融父辈考证
二 孔融兄辈考证
第三章 济宁画像石与汉代社会
第一节 历代对济宁汉代画像石的著录与研究
第二节 济宁汉代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一 地理因素
二 经济因素
三 社会因素
四 思想文化因素
第三节 济宁汉代画像石的时空分布
一 时间分布
二 空间分布
三 日本藏济宁汉代画像石
第四节 济宁汉代画像石的建筑形式及典型遗存
一 祠堂
二 石阙
三 石椁
四 石墓
第五节 济宁汉代画像石的内容
一 神仙世界
二 人类世界
三 自然世界
第六节 济宁汉代画像石的价值
一 学术价值
二 现实价值
第四章 泰山石刻与唐宋封禅
第一节 泰山封禅石刻
第二节 《纪泰山铭》与唐玄宗东封
一 《纪泰山铭》文本考辨
二 从《纪泰山铭》看唐玄宗东封
第三节 《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与宋真宗东封
一 《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相关问题考证
二 《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文本考辨
三 从《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看宋真宗东封
第五章 石刻中山东古代先贤——郑玄与范仲淹
第一节 郑公祠碑刻及其反映的郑玄历史形象
一 郑公祠碑刻
二 《重刻唐史承节郑公祠碑》及其考证
三 历代对郑公祠的建修与祭祀
四 从碑刻看郑玄历史形象的变迁
第二节 长山范公祠碑刻与范仲淹形象的历史变迁
一 宋代范仲淹形象的塑造及制约因素
二 元代范仲淹形象的塑造及制约因素
三 明代范仲淹形象的塑造及制约因素
四 清代范仲淹形象的塑造及制约因素
五 余论
第六章 《济州刺史任公屏盗碑》与五代地方贼患治理
第一节 《济州刺史任公屏盗碑》及校补
一 《济州刺史任公屏盗碑》简介
二 对《济州刺史任公屏盗碑》的校补
第二节 五代地方贼患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割据纷争的军事战乱
二 繁重的赋役及频发的自然灾荒
三 鸡鸣狗盗及犯罪之徒转化为盗
四 浇漓的民风及山幽薮深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三节 从《济州刺史任公屏盗碑》看后周地方贼患治理
一 审才授职,任官唯贤
二 重典治盗,武力剿杀
三 赦罪招抚,加强防备
四 政治宣教,宽惠爱民
第七章 纪游石刻与山东古代旅游
第一节 山东纪游石刻概述
第二节 从纪游石刻看山东古代旅游活动的缘起
一 为镇服四海、夸示国外的帝王巡游
二 为祭拜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而进行的朝圣之旅
三 因敬拜神佛而进行的朝山之旅
四 为追思先人而游览故地
五 因探访古迹、稽古验志而进行游览
六 因公出差或为官赴任而顺路进行游览
七 纯粹为了休闲欢娱而进行旅游
第三节 从纪游石刻看山东古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一 从旅游者的性别构成来看,是以男子为主,有时也有妇女随行
二 从旅游者的身份构成来看,是以士大夫为主,也有其他身份者参与
三 从旅游的组织形式来看,多是众人结伴而游,也有独自出游者
四 从旅游时间与地域来看,士大夫不大受限制,而乡村民众则有着季节性与地域性的特征
第八章 胶东石刻与金元时期全真教
第一节 胶东的自然地理与道教渊源
一 胶东的自然地理
二 胶东的道教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