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曲阜石刻的数量及时空分布
曲阜石刻自产生之日就面临着风吹雨淋的自然侵蚀以及种种原因所导致的人为破坏而使石面剥落、字迹模糊,甚至被毁。但是,由于历代有识之士的精心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文物部门所采取的种种保护措施,使得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绝大多数得以保存下来。现存石刻数量十分巨大,据曲阜师范大学骆承烈教授统计,约有五千多通,除去孔林中作为死者标记千篇一律的墓碑之外,有一定价值的仍有一千七百多方,主要分布在孔庙、孔府、孔林、汉魏碑刻陈列馆(见图2-1)、颜庙、周公庙、少昊陵、尼山等处,其中又以分布于孔庙而居多(见表2-1《曲阜石刻空间分布统计》)。石刻文献的刻立年代,自西汉至今,纵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见表2-2《曲阜石刻空间分布统计》)。其中,最令人称颂的是保存至今的汉碑,其数量居全国首位,“中国汉碑半济宁”,济宁地区保留至今的汉碑有40方[1],而曲阜孔庙就有31方之多。最早的一方汉碑是《鲁六年北陛刻石》[2],系西汉景帝时封于曲阜的鲁恭王刘余所立,其他著名的汉碑如《礼器碑》[3]《乙瑛碑》[4]《孔宙碑》[5]《史晨碑》[6]等。

图2-1 汉魏碑刻陈列馆
表2-1 曲阜石刻空间分布统计

表2-1 曲阜石刻空间分布统计续表

表2-2 曲阜石刻空间分布统计

注:表2-1与表2-2所收录孔林的石刻文献仅是具有代表性的那部分,至于作为死者标记千篇一律的墓碑和近几年内新立的墓碑、碑刻文献的复制品、残泐不清者不在统计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