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中的山东古代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石刻作为历史文献的主干之一,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凭借保真性与持久性等特点发挥着其他文献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所载内容丰富广泛,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凡氏族人物、功德事迹、典章经制、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灾害祥瑞、宗教道派、文化教育、思想学说等无所不包。正如清代金石学家王昶在《金石萃编》中所云:“宋欧、赵以来,为金石之学者众矣。非独字画之工,使人临摹把玩而不厌也。迹其囊括包举,靡所不备。凡经史小学,暨于山经地志、丛书别集,皆当参稽会(荟)萃,核其异同,而审其详略。”[1]正因此故,石刻文献成为中国古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山东作为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石刻丰富。清人叶昌炽认为:“关中为汉唐旧都,古碑渊薮,其次则直隶、河南、山东、山西。”[2]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东巡郡县,刻石纪功,留下七方刻石,其中位于山东境内的就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芝罘刻石与芝罘东观刻石。在此后的历史岁月里,上至帝王官僚,下到普通民众,因歌功颂德、纪事立传、修庙建学、访胜吊古、立规定约等之需,立碑刻石,留下了大量石刻,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丰富。

在山东古代石刻中,秦汉碑刻尤为显著。“山左兼鲁、齐、曹、宋诸国地……东汉石刻,江以南得一已为巨宝,而山左有秦石二,西汉石三,东汉则不胜指数。故论金石于山左,诚众流之在渤海,万峰之峙泰山也。”[3]秦刻石现仅存泰山二世诏书残石及琅邪台刻石,均为丞相李斯篆书,前者原立岱顶玉女池,后移置碧霞元君祠之东庑,现存岱庙东御座内;后者原存胶南琅邪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秦刻石是秦始皇“书同文”后使用秦篆的标准字体,为皇帝纪功而书,书法水平高超,代表了秦篆的最高水平,故有“小篆之祖师”美誉。山东是汉碑遗存最多的地区,现存汉碑六十多方,加之已亡毁而见于文献著录的,总数已超百种,数量名冠全国。而山东汉碑又主要分布于济宁地区,故有“中国汉碑半山东”“山东汉碑半济宁”之说。山东汉碑不仅数量多,且保存较为完整,在汉代石刻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著名者如《麃孝禹碑》《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孔宙碑》《孔彪碑》《张迁碑》《衡方碑》《鲁峻碑》《景君碑》《郑固碑》《武荣碑》《郑季宣碑》等。

山东是汉代画像石的发祥地,起源早,遗存数量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技法成熟,艺术水平高。嘉祥武氏祠、长清孝堂山石祠、金乡朱鲔石室等画像石早已蜚声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又发掘了沂南北寨、安丘董家庄、诸城前凉台、微山沟南、嘉祥旷山等大型画像石墓与石椁,等等。这些画像石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以及典章制度、社会风俗等重要史料,被誉为“形象化的汉代百科全书”。同时,又以其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意识成为世界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不同的展现手法,斧凿间犹觉汉风扑面,描画中赞叹艺术的生命不息。

山东古代石刻还是中国古代书法宝库。龙门造像、云峰刻石与邹县四山刻经被誉为“北朝书法三大宝库”,而后二者均位于山东境内。云峰刻石主要分布在莱州的云峰山与大基山、平度的天柱山以及青州的玲珑山,共有北魏、北齐作品四十五种,主持书写和镌刻这些刻石的郑道昭,曾任北魏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光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生性闲适散逸,喜游山水,好摩崖题刻,书法造诣深厚,被誉为“北朝书圣”,与东晋王羲之并驾齐驱。云峰刻石包括《中书令郑羲碑》(俗称《郑文公碑》)《郑道昭论经书诗刻》《郑道昭观海岛诗刻》《云峰山郑道昭题字六种》《云峰山题字三种》《郑道昭大基山诗刻》等,内容丰富多样,书风、篆势、分韵与草情毕具,是中国书法史上难得的珍品。其中,尤以《中书令郑羲碑》最为著名。郑道昭之子述祖(字恭文),重游云峰山、天柱山,往寻父亲旧迹,也留有数方石刻,如《郑述祖重登云峰山石刻》《郑述祖题云居馆石刻》《郑述祖天柱山铭》等。邹县四山刻经分布于邹县尖山、铁山、葛山与冈山等崖壁间,为北齐、北周以来佛教刻经、题名等,如《大集经·穿菩提品》《佛说观无量寿经》《入楞伽经》《唐邕题记》等。此外,济南千佛山黄石崖,平阴天池山、大寨山、云翠山与二鼓山,东平司里山、银山、洪顶山,宁阳凤凰山,汶上水牛山,新泰徂徕山,泰山经石峪,滕州陶山等,均镌刻有北朝摩崖刻经。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书风亦隶亦篆,特点鲜明突出,作品不仅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还与佛教义理融为一体,其场面之博大,气势之恢弘,堪称我国书法史上一绝,被康有为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以青州龙兴寺为代表的山东古代佛教造像,以其独到的地方特色而深受世人瞩目。佛教自东汉从古印度正式传入中国后,山东就成为佛教的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国最早出现佛教造像的地方之一。山东佛教的快速传播归功于一位著名的僧人——朗公。公元351年,朗公在济南近郊建立了山东现存最早的一座寺院,即历城柳埠神通寺。此后,山东的寺院和佛教得到了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济南、临淄、青州等地为传播中心,创造了具有山东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南北朝时期,山东已然是中国东部的佛教中心。虽然山东地区在野外还保存着一些北朝时期的摩崖龛窟造像,但是规模不大,难以与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炳灵寺等大型石窟比肩。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界对山东的佛教造像并无太多关注。80年代以后,考古发现不断,如1983年博兴县崇德村、1984年临朐县明道寺塔遗址、1988—1990年诸城市区、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2003年济南历下区县西巷等地出土了大量佛教造像,特别是1996年青州龙兴寺佛教窖藏坑的发掘,大量造型精美、妆饰华丽的北朝造像重见天日,为全国其他地区所罕见,引起了国内外的瞩目。在惊叹之余,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山东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这极大地推动了山东佛教造像艺术研究的热潮,被学界称为“青州模式”。

山东是我国古代墓志出土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以北朝、隋唐名门望族墓志为主要代表。如德州的高氏家族墓志(《高植墓志》《高湛墓志》《高庆墓志》与《高贞墓志》),临淄的崔氏家族墓志(《崔博墓志》《崔德墓志》《崔鸿墓志》《崔混墓志》《崔鹔墓志》《崔猷墓志》),泰山的羊氏家族墓志(《羊祉墓志》《羊烈墓志》),济南的房氏家族墓志(《房彦诩墓志》《房夷吾墓志》),以及《刁遵墓志》《鞠彦云墓志》《李谋墓志》《李璧墓志》等,均以其资料的系统完整、形制的多样丰富、书艺的高妙精绝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丰富多彩的山东古代石刻是一部镌刻于石的山东通史,见证了山东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成为我们研究山东古代历史极为宝贵的资料,有着纸本文献难以替代的价值。如现存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及“三孔”景区的《乙瑛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谦碣》《韩勅造礼器碑》《泰山都尉孔宙碑》《鲁相史晨奏祀孔庙碑》《豫州从事孔褒碑》《博陵太守孔彪碑》《李仲琁修孔子庙碑》《陈叔毅修夫子庙碑》《赠泰师孔宣公碑》《修阙里孔子庙碑》《新修曲阜县文宣王庙记》《重修文宣王庙碑》《褒崇祖庙记》《成宗崇奉孔子诏石刻》《衍圣公给俸牒碑》《曲阜县孔庙加封制诏碑》等,既是研究孔子生平、家族世系、弟子师承、学说思想以及历代对孔子及其后裔封谥的重要资料,又是研究我国封建政治、土地赋役、民族关系、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还是历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宝库。又如,山东众多古代佛寺碑刻,反映了山东佛教的兴衰与变迁。以灵岩寺为例,该寺历史悠久,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据《灵岩寺颂碑》记载,它始建于晋宋之际,“有法定禅师者,景城郡人也,尝行兰若,若是者历年。禅师□劳一人,逝将辞去,忽有二居士建立僧坊,宏宣佛法,识者以为山神耳……”[4]自唐代起,灵岩寺便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寺内僧徒众多,香火旺盛,成为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普通民众拜佛、游览的胜地。正因此故,寺中留下了大量石刻,有敕牒、题名、题记、诗刻、塔铭、经幢、佛龛题字等类型,如《灵岩寺敕牒碑》[5]《定光禅师塔铭》[6]《大灵岩寺碑》[7]《就公禅师道行碑》[8],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灵岩寺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再如,山东古代墓志、神道碑,如《刁遵墓志》[9]《朱岱林墓志》[10]《赠左散骑常侍韩国昌神道碑》[11]《赠太尉韩允忠神道碑》[12]《中书侍郎平章事景范神道碑》[13]《尚书祝惟岳神道碑》[14]《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碑》[15]等,这些既记载了墓主的生平事迹,同时也反映了彼时山东的历史。

山东古代石刻是山东人民创造的独具风采的文化形式,既有名贤先哲的道德文章与忠臣烈士的功德颂章,又有孝子贤孙的颂祖神碑与村妇烈女的贞节碑记,它们缩写了整个山东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崇尚,为后世留下了盖世宏文和完整的经典篇章,成为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山东古代石刻是齐鲁文化的活化石,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几乎涉及了齐鲁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生态文化、山水文化、神话传说、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等。

总之,山东古代石刻是积淀于齐鲁大地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涉及山东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补史之缺,正史之误,对于山东社会历史的考察,对于齐鲁文化的挖掘,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宣传,都有着巨大的价值,有待我们去研究、去开发、去利用。


[1].(清)王昶:《金石萃编·序》,《续修四库全书》第8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9页。

[2].(清)叶昌炽:《语石》卷2“总论各省石刻”条,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第25页。

[3].(清)阮元:《山左金石志·阮元序》,《续修四库全书》第9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4].此碑现存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鲁班洞。

[5].此碑现存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天王殿之外东侧。

[6].此铭现存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碑林。

[7].此碑现存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山门前广场。

[8].此碑现存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墓塔林就公禅师寿塔前。

[9].此志现存山东省博物馆。

[10].此志现存山东寿光市博物馆。

[11].此碑现存山东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东北韩氏家族墓地。

[12].此碑现存山东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东北韩氏家族墓地。

[13].此碑现存山东邹平相公山景范神道前。

[14].此碑现存山东成武县伯乐集镇白店村西祝惟岳墓前。

[15].此碑原立于泰安城西旧校场,现存岱庙炳灵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