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石刻的分类
中国古代石刻类目多种多样,学界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历史上第一部对石刻进行系统分类的专著是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的《语石》,该书卷3至卷5把石刻分为石经、封禅、诏敕、符牒、书札、格论、典章、谱系、界至、诗文、墓志、塔铭、浮图、经幢、刻经、造像、画像、地图、桥柱、井栏、柱础、石阙、题名、摩崖、买地莂、投龙记、神位题字、食堂题字、医方、书目、吉语、诅盟、符箓、玺押、题榜、楹联、石人题字、石狮子题字、石香炉题字、石盆题字、石刻杂体等类,此种分法虽细,但显得过于烦琐。马衡的《中国金石学概要》把金石学研究对象分为铜器、石刻与金石以外诸品三大类,每类又作了进一步的细致分类。其中,石刻包括碣、摩崖、碑、画像、造像、太学石经、释道石经、医方、格言、书目、文书、墓志、墓莂、谱系、地图、界止、题咏、题名、桥、井、阙、柱、浮图、食堂神位、墓门、黄肠、石人、石兽、器物等类,基本沿袭了叶昌炽《语石》的划分方法。朱剑心《金石学》第三编《说石》中第一章《名义制度》,依据形制将石刻划分为刻石、碑碣、墓志、塔铭、浮图、经幢、造象、石阙、摩崖、地莂、杂类(桥柱、井栏、柱础、神位、食堂、石人、石狮子、石香炉、石盆);第二章《文字图象》依据文字内容将石刻划分为六经、佛经、道经、封禅、诅盟、诏敕、符牒、投龙、典章、谱系、界至、医方、书目、题名、诗文、书札、字书、格言、吉语、题榜、楹联、符箓、玺押、画象、地图、礼图等。朱剑心的划分方法是对叶昌炽《语石》与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的兼收并蓄,对石刻的划分主要依据其形制,也兼顾其内容,显然,这种划分方法较为合理。
笔者在对山东古代石刻进行统计分析时,借鉴以往划分方法,同时结合《山左金石志》实际收录情况,将石刻划分为刻石、碑碣、墓志、摩崖、经幢、造像、画像石、塔铭、器物附刻等九类。这里,需要对存有歧义的“刻石”加以界定说明。一般认为,刻石是指东汉碑碣兴起以前所出现的石刻,如秦始皇东巡时在峄山、泰山、琅邪、碣石、之罘、会稽等地纪功颂德所立之石,又如西汉的《五凤二年刻石》《鲁六年北陛刻石》等。那么,东汉碑碣兴起以后是否还存有刻石?刻石与碑碣有何区别?笔者以为,东汉碑碣兴起后仍存有刻石,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形制,二是书写格式。碑碣的形制通常(未必全是)比较规整,有碑首、碑身与碑座之分,而且石面经过打磨处理;书写遵循一定的格式,不是随心所欲。而刻石的形制较为随意、不固定,不存在碑首、碑身与碑座之分,而且石质粗粝,不甚磨治;书写并不注重格式,一任自然。但是,有些碑碣虽称“碑”,但其形制也比较随意,实为刻石,故有时二者的区别并不严格。在本书中,为了便于统计,笔者仅将东汉以前(秦、西汉)的石刻界定为刻石,而将东汉以后的碑碣与刻石统一划分到碑碣中去。在统计石刻类目时,笔者并非完全依照阮氏《山左金石志》对石刻的命名,而是根据石刻的实际情况。如《山左金石志》卷9《中书令郑羲碑》,虽名为碑,而实为摩崖,故将《中书令郑羲碑》划入摩崖类中。此外,《山左金石志》中存有一目而实为数石的情况,笔者在统计时则依实际数目计算。如《冈山摩崖佛经四种》,在统计时便以四方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