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家族与金代文学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黄珅

宋金对抗已成为历史,当年金戈铁马、旌旗蔽空的景象,早已灰飞烟灭。但其影响不会就此消失,仍有一些问题,萦绕在后人的心头。为什么泱泱中原皇朝,面对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竟然一败涂地?金朝的崛起,真如某些文学作品描述的那样,仅仅只是依靠武力?女真民族,难道始终只会挽弓射雕、策马搴旗?在其强盛的过程中,社会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化因素起着怎样的作用?

对此,可以进行无穷尽的思索,展开多方面的探讨。更需要孜孜不倦的学者,对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出具有原创意义的成果。

杨忠谦教授撰写的《金代家族与金代文学关系研究》,便是这样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

陈寅恪先生指出:“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这一点,在金朝得到同样具体的印证。但是,能够系统研究金代社会文化生态和文学关系的成果并不多。通过对金代家族的衍生状态、文化特征、创作情况进行考察研究,展现金代家族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揭示金代家族文学多样化的文化形态、特殊的文化价值、对当时社会的推动作用,更是罕见。

可喜的是,《金代家族与金代文学关系研究》这部著作,能从问题意识入手,对金代家族进行系统的史实、文献和文学梳理研究,描述了金代文学家族的衍化,并通过家族这一研究视角,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金代家族与金代文学的关联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从民族关系、地域色彩、社会背景、文化政策、文学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对金代文学产生与创作的文化环境、当下语境提供合理还原,使金代文学的阐释和重构呈现一种逻辑上的体系性,揭示了这一被遮蔽的学术思路潜在的研究价值,在金代文学研究领域,作了新的开拓。

金代的文学家族,数量之多,遍布之广、声誉之高,是金代以前文学史、家族史中少见的。在这部著作中,既有全景式扫描,又有聚焦式关注。从中我们看到当时辽金少数民族文化的儒学化,反映了北方游牧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优势互补,以及对代表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中原儒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长期接受儒学影响的北方家族,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呈现的高度汉化的倾向。看到培养通晓诸国语言的人才,已上升为女真政权的治国政策,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选官的条件。原本主要从事文字交流、文化传播的译史、通事等,也成了家族文学创作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各个阶层的汉化进程,展现出金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这部著作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命运和成就,放在金代社会生活变迁、民族文化融合与文化形态转型的过程中加以考察,在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引入民族文化研究的思考维度,阐发了北方游牧文化的南下,与儒家农耕文化的北上,在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中所引发的少数民族文学在传承方式上的改变、胡姓家族文学地位的改变,汉族世家文学观念和文学风格的转变以及他们为金代文学的整体格局的形成和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贡献。

总之,这部著作探讨了北方文化背景下的、汉化政策下的、科举政策影响下的家族与文学关系,揭示了金代文学家族之间的互动及生成的文化土壤与文化生态,指出正是社会文化环境的诱发,朝廷汉化政策的推行,以儒学为主的家族文化的熏陶,促进了金代家族文学的繁荣。进而提出由家族内聚力所产生的强大生命力,更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储存与传播的有效载体,即使在金朝灭亡之后,中原文化学术也不会随之而去。

这部著作能回归具体的历史情境,从探明事理和理解前人心曲的动机出发,推翻了以往人们对金代社会的一些褊狭认识,祛除了对金代家族研究的学术遮蔽,充分肯定了金代文学家族在推动金代汉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虽然重心在研究金代家族与金代文学的关系,但为此展现的史料,以及从中推出的结论,也会加深、完善人们对金代历史、社会的认识,对重新评估宋金之间的抗争,提供有益的启示。

鉴于金代文学研究,还有不少领域可以开拓,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刻、合理的回答,满心期待杨忠谦教授推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