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高出生活一公分
——试析邓朝晖诗歌的“原谅”主题
其实,我们只有生活,其余的一切,如工作、爱情、梦想,无非是生活的组成物或衍生物。除了生活,我们真的一无所有。但是,在当代诗歌里,生活也许遭到了严重的忽视。不少诗人写的并非本原的生活,而是生活的衍生物或附属物。在诗学中,生活往往被称为现实。因此可以说,当代诗存在着一种脱离现实(生活本原意义上的现实)的倾向。注意,我说的是脱离生活本原,而不是脱离生活,生活是脱离不了的,一个人写得再玄幻,也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
书斋生活不是本原的生活,精神生活也不是本原的生活,梦想生活更不是本原的生活。本原的生活只能是现场的生活,真实的生活,繁杂的生活,循环的生活,有问题的生活,需要应对和处理的生活。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原生活,但是个体的本原生活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极少数诗人能通过自身的本原生活写出大众的普遍情感。因此,这里所说的本原生活主要是指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生活。他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诗人作品出现的数量大小以及频率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相应的普遍性程度,即诗人与他人的呼应程度。杜甫的伟大在这里,歌德的伟大也在这里,他们都是与他人形成广泛呼应的典范作家。在《浮士德》中,歌德列举了知识分子生活的普遍模式与诸多可能,当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被一一经历之后,诗人在改造自然的美丽瞬间停顿下来。自然正是本原生活的原型,社会生活则是其扩展形式,其标志是直接和人发生关系。书斋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梦想生活只与虚拟的人发生关系,因而属于本原生活的衍生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本原生活的广度构成了诗歌作品广度的基础,因此,苛求一个本原生活狭窄的诗人写出富于广度的作品是不现实的。
面对本原的生活,当代诗人主体明显呈现出分化的倾向:亲历,参与,见证,这可以视为积极的一脉;旁观,隔膜,回避,则是消极的一脉。目前的状况恰恰是许多诗人处于消极的一脉里。从根本上说,这是诗人主体的身份属性决定的。当代诗人大多是受教育者,准知识分子,在书斋里过着一种循环往复的精神生活。同时,诗人大多是体制中的一员,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在限制中寻求或根本不去寻求表达的自由空间,以至从未获得或逐渐丧失了面对生活本原发言的机会、勇气和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来看,朝晖写的显然是本原生活之诗,当然,这种本原生活经过了作者的女性身份折射,从而使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细腻绵密的特色。
原谅我爱上了这块方寸之地
原谅这些油盐酱醋、锅盆碗盏
大米和小米
他们是洞庭湖和松花江
是南方的阴柔和北方的壮阔
是我和你
我和你
竹木筷和青瓷小碗
蔬菜被划割的伤痕还在
盐是不是鱼流下的泪水
小米粥煮出的日子一天天重复和疲惫
哦,原谅我仍在烟火之上忙碌
左手操刀右手洗尘
这些生活的煎熬和温暖
在我看来,从这首《厨房里》切入朝晖的诗是极相宜的,饮食这种最日常的生活在诗中得到了精微而广阔的呈现。问题不在于这位家庭主妇做饭的过程,而是她对做饭这种生活的态度。我认为“原谅”是诗中的关键词。这个词在本诗中出现了三次,也许它出现的次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诗人与生活的关系。一般来说,需要原谅的对象是否定性的,“原谅我爱上了这块方寸之地”,“原谅我仍在烟火之上忙碌”。它包含的意味是,“我”不该爱上厨房这块方寸之地,也不该在烟火之上忙碌。可以说,“原谅”这个词的张力效果在这里得到了鲜明地呈现。因为诗人通常被看成俗人的对立面,甚至被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在这里,这个在传统中异常高贵的名字竟然贴在一个正在做饭的家庭主妇身上。或许这让作者本人也不免觉得有些不适,这就是“原谅”出现在诗中的心理动机。不能说这里没有包含世俗的压力,但诗人已将这种压力转换为一种背景,并由此勾勒出她对生活的态度:在一种不无自嘲的氛围中认可了自己的诗人身份,以及诗人与家庭主妇的合一性。就此而言,诗人需要的并非他人原谅,而是自我原谅。这里面包含的观念是,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个诗人就脱离了现实生活,以至高高在上不做俗事,但也不愿完全沉溺于现实生活,甘于被现实生活奴役。在我看来,《厨房里》这首诗体现了朝晖对生活的普遍态度:高出生活一公分(至少在作诗时应这样),并由此形成了她诗歌的“原谅”主题。
从这个时代来看,高出生活一公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这是成为诗人的必要条件。既然民主社会已经否定了等级社会,任何人所做的都不再是纯粹的雅事和俗事,而是雅俗并作。因此,过于高出生活已经不合时宜了。但诗人仍有不同于俗人之处,因为他们始终不肯低于生活,不肯失去应有的自由精神,不肯放弃他们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就此而言,诗人的原谅貌似对生活的妥协,其实是对自我的坚持。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原谅”这个词为什么频频出现在朝晖的诗歌里,并构成了其“原谅”主题。《春天里》也是一首体现“原谅”主题的诗,诗中出现了三次“原谅”:
原谅我一时的迷失
原谅我不够坚强
原谅我和自己背道而驰
从表面来看,这三个“原谅”都是对自己的原谅,是诗人和生活相遇后被改造的供词。生活让“我”一时迷失,生活让“我”不够坚强,生活让“我”违背自我,这是曾经的事实,它足以表明生活对人的强大塑造力。但把它们放在“原谅”之后,明显体现出诗人的超越意向。诗人在这里请求原谅,其实恰恰是出于对他人的体谅。因为这首诗是把“我”放在他人之中来写的:
更多的人在春天里埋葬
更多的人等待命运的安排
春天里
有那么多的苦痛和甘甜
那么多疲倦的人还在途中
在这里,诗人对自己的原谅已经转变为对他人的悲悯,因为他人遭遇的几乎是和我一样的生活,因而也承受着生活同样强大的塑造力。至此,对自己的原谅已经被对他人的悲悯覆盖。“原谅”主题扩展成了悲悯主题。
《在河上吹风》也出现了“原谅”这个词,“原谅我忘了你”。它包含的意思是,“我”不该忘了你,并为意识到这一点而感到不安。但问题是你还记得“我”吗?可以说,该诗就是由“原谅”这个词展开主题的:
风越来越大
我们谈天,说地,抱紧孤单的身子
好象稍不留神
就会被风带走
送到河流或者时光的深处
稍不留神
我们就会被这个世界遗弃
在这里,“原谅”主题骤然得到提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脆弱,我们不仅怕被遗忘,更怕被遗弃。面对被遗弃的命运,我们不知道该企求谁的原谅,如果需要原谅,或许我们应该相互原谅?因为我们的生命随时都会“被风带走”“被这个世界遗弃”。
基于对朝晖诗歌“原谅”主题的了解,不难看出,“宽恕”主题是“原谅”主题的变体。和原谅相比,宽恕更具力度,它是对一种更大错误的原谅。在《安居》中,诗人这样写道:
是的
就像无法回到
曾经姹紫嫣红的青春
我也无法赶往遥不可及的未来
就像一只疲于迁徙的飞鸟
我安心于自己栖息的枝头
对于曾经激烈的内心
也已宽恕
此时的诗人站在流逝的过去和虚幻的未来之间,她表示要安于现在,并对过去的自我进行了极大的纠正甚至是彻底的否定:“对于曾经激烈的内心/也已宽恕。”“曾经激烈的内心”不是当时对生活的美好梦想吗,为什么要宽恕它?诗人的这种内心斗争分明呈现了美好梦想已被无情生活改写的事实。人对生活的适应主题由此凸显出来:人只有适应生活才能活下去,得以安居,并赢得内心的安静。就此而言,我们都是被生活毁坏的人,只是毁坏的程度不同而已。对于被毁坏之后的我们来说,宽恕的必要性在于,它为我们继续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理由和动力。由此来看,“宽恕”在这里已经成为诗人平衡自我与生活关系的一种方式。
朝晖诗歌中“原谅”主题的意义在于,这个深入生活的诗人留下了一份相当真实的道德体验和精神记录。作为一个具有优质感受力的诗人,她不但写出了这个时代的本原生活,写出了诗人的生活存在感,而且捕捉并提炼了“原谅”这一富于时代特色的主题,从而为这个时代的本原生活提供了一份独特的文本。
(肖学周 原文刊发于《诗探索·作品卷》2012年第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