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周一上班,大迟把自己的新车停好上二楼,刚坐下打开电脑就看到了上周没怎么露面的经理尼尔森走进来。尼尔森和大迟打过招呼后让他抽空到自己办公室来一下。大迟心想自己来了一周,文件都看得差不多了,培训视频和测试也已经完成,有啥事情宜早不宜迟,于是说自己现在就有空,然后跟着尼尔森来到办公室。尼尔森问大迟培训得怎么样,大迟回答说很好,测试都已经完成。其实证书都已经打印出来,就放在自己办工桌上。大迟后悔自己没有顺手带过来,他本应该想到这一点,自己只来了一周,就做了培训这件事,领导不过问这个还过问啥?尼尔森看到大迟准备起身去拿打印出来的证书,摆摆手说不必了,那些证书你自己留着就好。他告诉大迟接下来可以尝试做些程序的修改工作。具体的任务,做什么,怎么做,都可以请教同事。新的一周任务安排,还是寥寥几句话,没有啥具体的说明。大迟心想,让我自己去问同事,我去问啥,又怎么问呢?这经理可真是个甩手掌柜。心里这么想,嘴上可没有这么说。大迟又不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这点修为还是有的。那个《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他也读过,知道有些领导期待手下能够全力以赴,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他对于尼尔森交代的工作没有提出质疑,点头答应。
从尼尔森那里出来,大迟回到自己座位上,周围的同事们还是一如既往安静地做着各自的事情,只有一阵阵敲击键盘的声音传来。有条不紊,波澜不惊,或许这就是这里工作的常态。大迟想起韩庆东,自己反正还没有具体的任务安排,在这个困惑的时候应该去拜会一下这位同胞,确切地说是应该是前辈。
虽然三楼的办公区像迷宫一样,大迟毕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各间办公室有的门虚掩着,一眼可以看个透彻,有的关着门,不确定里面的情况,个别房间里传出打电话的声音,算是透露出正在忙碌中的信息。好在每个办公室的门口都有姓名的标牌,大迟沿着走廊慢慢地踱过一间一间的办公室,一边走一边看,终于在拐角的一间办公室里找到了韩庆东。老韩正在翻弄自己的抽屉,看到大迟出现在门口,立刻关上抽屉,招呼大迟进来。大迟进来坐下,寒暄几句做开场白。因为已经见过面,大迟也不陌生,他介绍说自己入职两周,接下来自然而然地询问老韩在公司里做了多久。老韩点点头表示理解,接着回答说自己来到这家公司已经很多年了。出国之前是在一家国企的部门内做技术主管。“国企的收入不算是很高啊?”大迟插了一句,思忖着这也许是老韩移民的主要原因。
“是啊,那个时候在国企的收入当然比不上外企,但毕竟还可以算个铁饭碗。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国企要和国际接轨,管理层的工资慢慢都涨上来了,逐渐向外企看齐。”看得出老韩对于当年还是有些留恋。老韩继续这个话题,“千禧年之后,公司筹备挂牌上市,我就移民来加拿大了。”听到这里,大迟不解地问老韩:“企业上市是好事情啊,国企本身就是铁饭碗,又赶上上市,正是利好的时候,为啥这个时候想起来出国?”
老韩苦笑了一下:“你不知道,这上市是件好事要看对谁来说。对于高层管理人员而言确实不假。但是像我这样的低层管理人员,既没有股份也没有涨薪,相反地,为了上市做样子,搞了一堆条条框框的规范和绩效考核之类。那阵子请了顾问公司来协助上市,领导整天和这帮人泡在一起。在领导看来,上市不在乎你究竟做得怎样,只要是包装得好就行。开大会的时候公开宣扬说公司每年利润不过就是八千万,上市之后就能拿五个亿。你大概也知道,一般的公司能把业务提高20%已经很不容易了,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行。但是你这样努力在领导眼里远远不及上市收益的一个零头。大会上领导讲得慷慨激昂,我这样的技术人员反而听着心寒。”
“所以你就辞职出来了?”
“是啊,”老韩回答道,“不过说起移民加拿大,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孩子教育?”大迟有点疑惑,这个话题距离他很遥远很陌生。可是谈论这些,老韩却是驾轻就熟。
“是啊,现在的孩子上学太难了。我不是说没学校可上,早就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了,希望小学也建了不少,大家都有书读,而是现在学校学习压力太大,竞争太激烈。谁不想念个好学校?可是好学校就那么多,大家就拼命挤。现在有个什么词来着,内卷。怎样才能表现得有竞争优势呢?高中要学的课程初中就得学,初中的知识就提前到小学教,现在幼儿园的入学考试都得会数数认字。你说这认字识数不正是要在幼儿园教的东西吗?可是你不提前准备,孩子上课跟不上其它同学怎么办?只好上各种课后补习班。你看看学校门口每天接送的那些孩子们,都背个大书包。平时都不能闲着,哪里还有周末?更别说假期了。”
老韩感慨道:“教育孩子,在国内基本上是家长的责任,在这里是老师的责任。这里孩子们回家没作业,轻松得很。很多人移民不就是图让孩子轻松吗?呃,等你有了孩子就明白了。”
“这样啊,你孩子多大了?”
“多大年纪?已经到了不相信圣诞老人,但仍然要圣诞礼物的年龄啦。”老韩没有直接回答,看上去内心充满感慨。
“一切为了高考。”大迟想起自己高中的紧张生活,颇有感触。
“高考?你看来不知道,现在中考比高考还紧张。为了高考升学率,现在早早在中考分流了。初中毕业的学生,只有一半能进入高中,另外一半分流到各种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去。这样一搞,高中的升学率就上去了,看起来高考压力小了,实际上把高考压力提前了。孩子考不上好高中,基本上就是没戏了。我可不想让自己孩子在那样的竞争压力下成长,所以还是出国吧。把孩子带到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在这里怎么说念个高中还是很容易的。在国外念完了中学也就只能在国外念大学。像我的孩子,现在送回国去,那没法和国内的学生竞争,论考试根本考不过那帮做题家。”
“我还真不知道现在中考竞争已经如此激烈。”大迟问,“国内那些想上大学却没考上高中的怎么办呢?”
“怎么办?没钱的认命,有钱的花钱呗。现在加拿大这里有人开办留学生学校,专门找那些中考分流的学生来这里读高中。在加拿大这里读完高中,就可以用高中成绩申请本地的大学。过来花钱主要是补一补语言。现在中国家长对于孩子教育还是很愿意投入的,哪怕自己辛苦点。”
花钱是一回事,这个主要是看家长的本事。但能不能读下书来是另一回事,这个要看孩子的本事。想到这里大迟问:“中考刷下来的来到这里读高中还能有竞争力吗?”
“你说的没错,从前出国留学,那是尖子里的尖子。现在出国越来越多是那些感觉自己高考没戏,外语成绩还行的人,不能相提并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从总体来看留学生水平下降,质量堪忧。”
“这里上大学很容易吗?”
“招收留学生本身对大学而言是笔额外收入,所以最近几年一直在扩招。这里是宽进严出,不能完成学业的就延期毕业或者退学。”
上学最终要毕业,读书最后还是为了就业,没有谁为了上学而上学的。想到这里,大迟不禁问到:“大学毕业后好找工作吗?”
“既然是宽进严出,那么很多就没有办法毕业呗。或者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韩庆东有点诧异,“你还不清楚?海归之所以成为海归,除了那些家里有产业必须要回去继承的,多数是因为海外无法就业,签证到期,不得不回去!这海外的水咸,不是什么乌龟都能活下来的。”
“毕业后回国找个月薪5000的工作,岂不是连本儿都收不回来?”
“是啊,收不回来还能咋办?送孩子出来读书,一方面是望子成龙,一方面是怕孩子进入社会学坏呗。其实放到这国外来咋管得住?这里留学生争风吃醋打架斗殴的,沉迷游戏颓废吸毒的,每年新闻报出来的也不少。所以不少家长都要来陪读。”
“那么本地人就业又怎样呢?”
“就是这里的当地人,也一样是愁就业问题。比如这里的高中,普通一些的,不是那种华人孩子群聚的,毕业后一半学生都是去超市快餐店做收银员一类的工作。这能有什么前途?当然也有些自己家开店的,先去自家门店里做帮手,之后再接替家长的班。那些孩子是注定将来要当店长的。”
“他们自己不担心吗?”
“没有啥担心的,这里人想得开。”老韩笑了笑,“你来加拿大这么久了应该知道。比如这里做点事情都要预约,你不能迟到。可是你守时它不守时。到了时间却还是让你坐在那里等。预约似乎就是一种形式,让你明白这不是对等的交易,是你有求于人,从一开始你就处于劣势。再比如学校家长会,老师对孩子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孩子什么都好,没有缺点。政治正确了,孩子也开心了,但是今后还是要面对社会竞争的啊。这里分流学生不靠考试,不靠强制,等到面对社会的时候,和别人一比,学生们自己就认清现实,安于命运了。”老韩扭了扭腰,重新调整了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姿势。
“这里工作不同,但是报酬差距不像国内那么大。做普通工作的确实比管理岗位的薪酬少,但是也没有少很多。再经过所得税扣除,差距就更小。”
“那岂不是缺少激励?”
“没错,加拿大这里确实有点尴尬。你没见但凡有点成就的艺人或运动员,都跑到美国去发展了。无论工作就业还是金融贸易,市场毕竟是南边的邻居大,生意也毕竟是南边的邻居好。”说到这里,老韩压低声音,“你这么年轻,有没有考虑去美国发展?”
大迟必须承认,老韩说的是事实。自己也并非没有去美国的心思,当初求职的时候也联系过一家美国的公司,开始电话面试谈得很好,可是对方一听说自己没有美国绿卡,要额外申请工作签证就戛然而止。最后他还是在加拿大范围里兜兜转转,因为没有合适的职位才脱离了ERP咨询的行当转入了程序员的行当。不过第一个接受自己的公司,刚来就走有些不地道,情理上说不过去。大迟说不清老韩是否在试探自己,或许还是该相信他就是为自己好,所以只好含糊地回答:“看机会吧。”
“你看我这说着说着就扯远了。”老韩试图把话找回来,“我是年龄大了,不想再拼命了。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到头来还不是给政府缴税,剩下的再给老婆分一半?还不如现在这样让自己悠闲一点,轻松一点。钱都是身外之物,自己平时吃喝不愁,每年有时间去国外旅游一趟,足够了。几年下来,欧洲就都跑遍了。至于美国,近处的啥时候都可以开车过去。远处的赶上长周末,坐飞机过去玩两天,也就够了。这个公司做不大也死不了,你慢慢就知道了。我们公司现在这生意就是这时代的机会。时代没有好坏,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机会,就看你会不会抓住它。”
这时候桌上电话忽然响了,老韩伸手拿起电话,大迟见状连忙起身告辞。老韩一边对着电话应付,一面冲着大迟摆摆手算是告别。
时代的机遇是怎样的,大迟没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和韩庆东的一番谈话很出乎自己意料之外。老韩比自己移民时间长,却对国内的事情,至少是在学校教育方面比自己这个新移民知道的还多。当然也怪自己平时不太关心这个领域。另一个方面让大迟诧异的是他通常与年长的人交谈,对方都是鼓励,说些“年轻人好好干,将来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老韩这里倒是安于天命,不算躺平,也是佛系。老韩在这个公司工作比自己早,见识和经历的事情当然也比自己多。他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虽然一时理解不了,但他自己在这里工作的事实就足以证明所言不虚。这次谈话被电话打断,看来以后还要多找机会聊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