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历史:清代政治与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结语

里甲与保甲是清代治理地方基层社会的两大机制;前者主要目的在于催督粮务,后者则为缉盗安良。本文从它们的组织名目入手,指出小甲、总甲、地总、地方等名目不仅见于各地的里甲,而且也见于保甲组织中,这种现象的产生应该是地方官不在意两者组织功能差异的结果。地方官为何不在意?本文认为,这涉及他们对里甲与保甲,甚至乡约的定位问题。本文利用《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与文集、档案等数据论证,在州县官员心目中,里长、保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应承他们所科派的差务,而非局限在朝廷所设定的催粮与缉盗而已。虽然有人夸口,“正粮一完,即可高枕”,因为“康熙五十七年复除里长,一切杂役皆出在官胥吏,无复派累百姓”[207],但事实并不尽然如此。因此,对州县地方官而言,二者在组织名目上有无区分已无关紧要。

本文接着论证,乾隆以后不仅里长未除,甚至原本应该是德高望重的乡约也不能免于差役等各项杂务。这些杂务种类繁多,从知县衙门的日用薪米到供应家具、礼物,到衙门修造建材,到地方建设的民夫、马匹,到守城门的民壮等,几乎公私所出无所不包。本文也指出,虽然乡保应差原为朝廷严行禁止的私派行为,但同治皇帝在上谕中已将承办差徭与稽查保甲视为州县地方设置保长乡约的原始目的。虽然我们没有探讨此一由非转是的过程,但这其中的变化已足以说明历史积非成是的力量。

因此,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认识到清代的里保甲长、地方与乡约不仅是地方上的催粮、治安维护与政令倡导的执行者,更是地方州县衙门公私日用的供应者;不仅州县衙门的日常维持仰赖他们,而且地方设施的基本维持也依靠他们。没有他们与牙行铺家的劳力与财力供输,不仅衙门失修,河道淤塞,看守城门乏人,甚且整个地方政府都无法运作。而州县地方官对于乡地保甲承差角色的重视可能更甚于他们在治安维护与政令倡导上的功能。

通过观察各地对乡约与保甲做法的讨论,本文也发现地方州县官其实对如何行保甲各有看法,各地不同。同时,清朝对于如何落实所订的里甲与保甲规条并未强制规范与要求。因而,就像《清朝文献通考》编者所说,“乡约、里长、甲长、保长各省责成,轻重不同”。这也就是说,乡保里甲长与地方的工作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在有些州县地方,地保甚至还须按照里甲都图分派到配流犯。

上述观察对我们先前对清代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理解有何意义,又对我们早先有关清代国家与社会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有无影响?这些可能是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吕覆简的案子其实提醒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长久以来认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仅及州县的说法。而朝廷何以不愿正视长久以来保甲长不能得人的问题,不允许地方将有功名之生监纳入保甲体系,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最后必须指出,本文并未处理地方差异性的问题,以上所论难免有以偏概全之虑。换言之,本文所提出的各种现象是否有区域性的差异,州县私派的问题是否只见于某些边缘地区而不见于核心地方,是否只见于某些贫穷的县份而不见于富裕的县份,这些也都是必须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俾对清代基层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原发表于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分册》,373~421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


[1]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 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

[3] [日]佐伯富:《清代の里书——地方行政の一出—》,载《东洋学报》第46卷第3期,1963年;《清代の乡约、地保について——地方行政の一出—》,载《东方学》1964年第28期。二文均被收入《中国史研究第二》(349~361页、362~378页,京都,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会,1971)。

[4] [日]山本进:《清代江南の地保》,载《社会经济史学》第61卷第5期,1996年,33~53页。

[5] 伍跃:《明清时代の徭役制度と地方行政》,大阪,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2000。此书承于志嘉女士提示,特此致意。

[6] 常建华:《国家与社会:明清时期福建泉州的乡约地域化——以〈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为中心》,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40~46页;《乡约、保甲、族正与清代乡村治理——以凌燽〈西江视臬纪事〉为中心》,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5卷第1期,2006年,71~76页。段自成:《论清代北方乡约和保甲的关系》,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3期,47~49页;《清代北方官办乡约组织形式述论》,见常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291~305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孙海泉:《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189~204页。

[7] 当然,这只是清代保甲组织的基本轮廓,目前学界对清代保甲制的了解远较此为复杂,相关讨论,请参见巫仁恕:《官与民之间:清代基层社会组织与国家控制》,见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分册》,423~473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

[8]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明清史料》(以下简称《明清史料》),登录号074151-001。本文以下对吕覆简涉案的讨论都是以这份资料为依据,不另注出。

[9] 《明清史料》,登录号074151-001。

[10] 太平县此时只有一百零八村,因为白溪村保长李亨英的供称,雍正十三年(1735)春,原有的一百零九村并了一村,故只余一百零八村。

[11] 在有些地方,保长与保正有别,分别由不同的人充任。例如,黄六鸿把百家之长叫保正,而以保长称呼一乡之长。参见黄六鸿:《福惠全书》卷21,1页,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

[12] 萧氏认为保甲制控制治安,乡约控制意识形态,社仓控制灾荒。参见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3]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一》,5024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4] 《明清史料》,登录号038195-001。

[15]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1《职役考一》,5043页。

[16] 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p.44.

[17] 日本学者松元善海认为,虽然就“弭盗安民”的目的而言,视总甲制为明代“保甲”的“复活”并无不可,但清代的“总甲”主要是处理清初逃人的追捕问题。[日]松元善海:《清代における总甲制の创立》,载《东方学报》(东京)第13册之1,1942年,109~142页。

[18]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顺治元年八月,7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2《职役考二》,5051页。

[20]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46,雍正四年七月,70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一》,5029页。关于清代保甲制的建立过程,华立有扼要的叙述,参见华立:《清代保甲制度简论》,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6辑,87~121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2]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58《户部七·流寓异地》,1000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23]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83,乾隆十二年正月下,6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24] 《明清史料》,登录号053450-001。

[25] 《明清史料》,登录号046612-001。

[26] 《明清史料》,登录号055726-001。

[27] 《明清史料》,登录号050122-001。

[28] 《明清史料》,登录号015412-001。

[29] 《明清史料》,登录号062801-001。

[30] 《明清史料》,登录号013421-001。

[31] 《明清史料》,登录号049413-001、015581-001。

[32] 《明清史料》,登录号049310-001。

[33] 《明清史料》,登录号013147-001。

[34] 《明清史料》,登录号071231-001。

[35] 《明清史料》,登录号070947-001。

[36] 《明清史料》,登录号077545-001。

[37] 《明清史料》,登录号043638-001。

[38] 《明清史料》,登录号072354-001。

[39] 《明清史料》,登录号018353-001。

[40] 《明清史料》,登录号050937-001、019254-001、070838-001。

[41] 《明清史料》,登录号030343-001、045242-001。

[42] 《明清史料》,登录号017542-001、046790-001、065918-001、055886-001、070938-001、017386-001、053691-001、030146-001。

[43] 《明清史料》,登录号019338-001、075283-001、030164-001、018177-001、012754-001、019402-001。

[44] 《明清史料》,登录号073035-001。

[45] 《明清史料》,登录号032765-001。

[46] 《明清史料》,登录号041883-001、013192-001、045245-001、066653-001、052431-001、047514-001、044018-001、074499-001、062619-001、073860-001、050122-001。

[47] 《明清史料》,登录号062620-001。

[48] 《明清史料》,登录号043519-001。

[49] 《明清史料》,登录号013332-001、089917-001、014102-001、074509-001、055632-001、048122-001、013985-001、031706-001、046130-001。

[50] 《明清史料》,登录号070943-001。

[51] 《明清史料》,登录号026890-001、066604-001、015603-001、014948-001。

[52] 《明清史料》,登录号049184-001。

[53] 《明清史料》,登录号014911-001。

[54] 《明清史料》,登录号043217-001。

[55] 《明清史料》,登录号012069-001。

[56] 《明清史料》,登录号015590-001。

[57] 《明清史料》,登录号071372-001、072643-001、012948-001。

[58] 《明清史料》,登录号071357-001。

[59] 《明清史料》,登录号028233-001。

[60] 《明清史料》,登录号190871-001、102521-001、100588-001、184468-001、151703-001、190871-001、013421-001。

[61] 《明清史料》,登录号045789-001。

[62] 《明清史料》,登录号028237-001。

[63] 《明清史料》,登录号028242-001。

[64] 《明清史料》,登录号023579-001。

[65] 《明清史料》,登录号014018-001。

[66] 《明清史料》,登录号044542-001。

[67] 《明清史料》,登录号075268-001。

[68] 《明清史料》,登录号044812-001。

[69] 《明清史料》,登录号048123-001。

[70] 《顺天府档案》,28-3-161-060。

[71] 《顺天府档案》,28-3-161-068。

[72] 《明清史料》,登录号006127-001。

[73] 《明史》(点校本)卷74《志五十·职官三·上林苑监》,181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

[74]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88,康熙三十七年五月壬寅,100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75] 王裕明:《明代总甲设置考述》,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146页。

[76] 王裕明:《明代总甲设置考述》,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145~160页。

[77] 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54页。

[78] 《明清史料》,登录号015603-001。

[79] 《明清史料》,登录号044783-001。

[80] 《明清史料》,登录号015588-001。

[81] 《明清史料》,登录号032765-001。

[82] 赵锡孝:《徭役议》,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33《户政八·赋役五》,3页,长沙,岳麓书社,2004。赵锡孝是江苏人。

[83] 此乃相对于轮空的“排年地方”而言。

[84] 《明清史料》,登录号012581-001、019147-001、057686-001。

[85] 《明清史料》,登录号065930-001、032761-001、073021-001、027164-001。

[86] 《明清史料》,登录号052147-001。

[87] [日]山本进:《清代江南の地保》,34页。引文见黄卬:《锡金识小录》卷1《备参上·民役》,1~2页,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83。

[88] 黄卬:《锡金识小录》卷1《备参上·十家牌》,13页。

[89] 《明清史料》,登录号019338-001、075283-001、030164-001、019402-001、012754-001。

[90] 《明清史料》,登录号145815-001。

[91] 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p.33.

[92] 《明清史料》,登录号282134-001。

[93] 《明清史料》,登录号008679-001。

[94]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1《职役考一》,5047页。

[95]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1《职役考一》,5047页。

[96]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3《职役考三》,5053页。

[97]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3《职役考三》,5054页。

[98] 陈大受:《请行版图顺庄之法疏》,见《皇清奏议》卷38,4~5页。

[99]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40~4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00] 《明清史料》,登录号185052-012。

[101]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7《职役考一》,7790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亦参见屠之申:《敬筹直隶减差均徭疏》,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33《户政八·赋役五》,6页。

[102]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3《职役考三》,5054页。

[103] 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1644—1840》,108~14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4]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9,802~803页。

[105]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4《职役考四》,5060页。福建巡抚表示,该省各处城门除永春州与闽清、永福等六县因防兵少由民壮轮换外,概系各营兵丁把守稽查。(见《明清史料》,登录号027914-001。)

[106] 转引自华立:《清代保甲制度简论》,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6辑,107页。

[107] 《明清史料》,登录号044540-001。

[108] 彭鹏:《保甲示》,转引自徐栋:《保甲书》卷2《广存》,12~13页,道光二十八年李炜刻本。(后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8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9] 孙海泉:《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198~199页。

[110] 华立:《清代保甲制度简论》,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6辑,109~110页。

[111] 《明清史料》,登录号043227-001。

[112] 陶澍:《陈办灾各弊疏》,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42《户政十七·荒政二》,9页。

[113] 陶澍:《陈办灾各弊疏》,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42《户政十七·荒正二》,8页。

[114] 孙海泉:《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199页。

[115] 《明清史料》,登录号159087-001。

[116] 这一点系根据赓音题本行文所做的判断,尚待查证。

[117] 关于永顺县的仓储情形,参见《同治永顺府志》卷4《仓储》,37~39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

[118] 孙海泉:《论清代从保甲到里甲的演变》,载《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59~68页。

[119]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279,道光十六年二月下,30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0]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卷38,咸丰元年七月下,5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1]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折件》(以下简称《军机处档》),文献编号061336,道光八年八月二十六日,调补广东巡抚山西巡抚卢坤折。

[122] 《军机处档》,文献编号059680,道光(年月日不详),山西孝义县民人王文灿等呈词。

[123] 此数字采自李彦章:《思恩府新编保甲事宜序》,见徐栋:《保甲书》卷2《成规下》,20页。

[124]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58《户部七·保甲》,994页。

[125]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58《户部七·保甲》,994页。

[126]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4《职役考四》,5062页。其他“减设牌头,免点甲长”以及“添设约正、约副,设立保甲房书吏”的要求也都被驳回。

[127] 《明清史料》,登录号065930-001。

[128] 廖华生:《清代蚺城的约保》,载《安徽史学》2005年第5期,92页。

[129] 《明清史料》,登录号016855-001。

[130] 《明清史料》,登录号066091-001。

[131] 《明清史料》,登录号030337-001。

[132] 《明清史料》,登录号024046-001。

[133] 《明清史料》,登录号015056-001。

[134] 《明清史料》,登录号073882-001、049125-001、028834-001。

[135] 《明清史料》,登录号056583-001、015839-001、015766-001。

[136] 《明清史料》,登录号015773-001、015890-001、015152-001、039852-001。

[137] 《明清史料》,登录号003263-001、010040-001、053686-001、072640-001。

[138] 王凤生:《浙江平湖县查编保甲事宜》,见《越中从政录》,10页,道光四年婺源王氏刊本。该文亦参见王凤生:《保甲事宜》,见徐栋:《保甲书》卷2《成规上》,23页,唯文字有少许出入。

[139] 王凤生:《浙江平湖县查编保甲事宜》,见《越中从政录》,9~10页。

[140] 王凤生:《浙江平湖县查编保甲事宜》,见《越中从政录》,10页。

[141] 王凤生:《浙江平湖县查编保甲事宜》,见《越中从政录》,11页。

[142] 大约是道光六年(1826)到道光八年(1828)间。

[143] 李彦章:《禀行保甲十家牌简易法》,见徐栋:《保甲书》卷2《成规上》,29页。

[144] 何士祁:《保甲实在可行》,见徐栋:《保甲书》卷3《广存》,25~26页。

[145]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744《刑部二二·徒流迁徙地方四》,221页。

[146] 《明清史料》,登录号066257-001。

[147] 明末吕坤(1536—1618)与刘宗周(1578—1645)都曾主张乡约与保甲应合而为一,清朝人或许是受到他们看法的影响。参见朱鸿林:《二十世纪的明清乡约研究》,载《历史人类学学刊》第2卷第1期,2004年,175~196页;曹国庆:《明代乡约推行的特点》,载《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17~23页。

[148] 佟国器:《弭盗九条疏》,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75《兵政六·保甲下》,6页。

[149]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30《广平府部汇考十·广平府兵制考》,上海,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

[150] 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主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下册,237~252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151] 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主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下册,239~240页。

[152] 于成龙:《重选乡约示》,见《于山奏牍》卷2,54~56页,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影印本,1996。亦参见于成龙:《慎选乡约论》,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74《兵政五·保甲上》,10页。文字稍有更动。

[153] 陈宏谋:《再饬选举族正族约檄》,见《培远堂偶存稿》卷14《文檄》,31b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光绪丙申秋鄂藩署重刊本。

[154] 李光型:《保甲说》,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74《兵政五·保甲上》,1页。

[155]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165,道光十年二月,560页。

[156]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113,同治三年八月下,5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7]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1《职役考一》,5045页。

[158]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宫中档奏折》(以下简称《宫中档》),文献编号403026765,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江苏巡抚彰宝奏。

[159]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1《职役考一》,5047页。

[160] 刘铮云:《官给私帖与牙行应差——关于清代牙行的几点观察》,载《故宫学术季刊》第21卷第2期,2003年,107~123页。不过,我撰写此文时尚未注意到乡保甲长应差的问题。

[161] 《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283,道光十六年五月,366页。

[162]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卷347,咸丰十一年三月下,1123页。

[163] 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主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下册,240页。

[164]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97《礼部一百○八·风教一·讲约一》,422页。

[165] 《明清史料》,登录号052672-001。其他轮充乡保甲长地方的例子,参见049420-001、075146-001、046193-001、071432-001、013289-001、049368-001。

[166] 《明清史料》,登录号190977-001。

[167] 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主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下册,296页。

[168] 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主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下册,304页。

[169] 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主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下册,195页。

[170] 《明清史料》,登录号101848-001。

[171] 《明清史料》,登录号015152-001。

[172] 《明清史料》,登录号073144-001。

[173] 《明清史料》,登录号187579-001。

[174] 《宫中档》,文献编号403019341,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河南布政使佛德折。

[175]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728,乾隆三十年二月上,23页。《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列举了何为词讼细事:“如田亩之界址、沟洫及亲属之远近、亲疏。”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23《吏部一○七·处分例四十六·官员断狱不当》,601页。

[176] 张伯行:《救荒事宜十条》,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41《户政十六·荒政一》,8页。

[177] 陶澍:《陈办灾各弊疏》,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42《户政十七·荒政二》,8页。

[178] 汪辉祖:《佐治药言》,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25《吏政十一·幕友》,3页。

[179]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一·户口丁中赋役》,乾隆二十二年,5029页。

[180]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97《风教一·讲约一》,422页。

[181]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191,道光十一年六月下,1025页。

[182] 李光庭:《乡言解颐》卷3《人部·乡保》,5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3]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4《职役四》,5061页。

[184] 庆霖等修,戚学标等纂:《嘉庆太平县志》卷3,7页,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

[185] 两湖地区的变化就是一例,请参见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的40~68页,尤其是66页的表2-6。

[186] 王凤生:《浙江平湖县查编保甲事宜》,见《越中从政录》,5页。

[187] 王凤生:《浙江平湖县查编保甲事宜》,见《越中从政录》,16~17页。

[188] 王凤生:《浙江平湖县查编保甲事宜》,见《越中从政录》,7~11页。

[189] 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p.29.

[190] 刘衡:《庸吏庸言》下卷,32页,清咸丰三年云海楼刊本。

[191] 刘衡:《庸吏庸言》下卷,32页。

[192] 黄六鸿:《福惠全书》卷21,4页。

[193] 黄六鸿:《福惠全书》卷14,4页。

[194] 冯桂芬:《复乡职议》,见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28《吏政十一·吏胥》,32页。

[195] 徐文弼:《设卡房议》,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74《兵政五·保甲上》,11页。

[196] 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p.29.

[197] 《明清史料》,登录号032209-001。

[198] Philip A. Kuhn,Origins of the Modern State,Redwood C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21-24.Robert J. Antony and Jane Kate Leonard,“Dragons,Tigers and Dogs:Introduction”,in Robert J. Antony and Jane Kate Leonard (eds.),DragonsTigers and DogsQing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Boundaries of State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2,pp.3-10.

[199] Robert J. Antony,“Subcounty Officials,the State,and Local Commun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1644-1860”,in Robert J. Antony and Jane Kate Leonard (eds.),DragonsTigers and DogsQing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Boundaries of State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pp.27-59.

[200] 黄六鸿:《福惠全书》卷21,4页。

[201] 沈彤:《保甲论》,见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卷74《兵政五·保甲上》,2页。

[202] 《明清史料》,登录号016855-001。引文亦参见胡泽潢:《敬陈保甲二要疏》,见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74《兵政五·保甲上》,13页。

[203] 《宫中档》,文献编号409000225附二,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日,江西道监察御史胡泽潢折。

[204]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35,乾隆十年二月下,34~35页。

[205]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35,乾隆十年二月下,34~35页。

[206] 《宫中档》,文献编号402010061,雍正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广东巡抚鄂弥达折。

[207] 庆霖等修,戚学标等纂:《嘉庆太平县志》卷4,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