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心胸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2 女性,9个月,右下肺索条状影伴周围肺气肿

病例介绍

女性,9个月。患儿母亲述及:该患儿咳嗽半月余。近半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不伴咳痰,无发热、盗汗,无喘息、呼吸困难。生产顺利。拟诊“支气管肺炎”收入院。

影像学检查

患儿入院后行胸部X线检查,管电压75kV,自动管电流。显示“右下肺透亮区”后再行胸部CT扫描,设备为64层螺旋CT,患儿检查前进行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剂量为0.5ml/kg。患儿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至肋膈角以下,常规扫描层厚为5mm、间隔5mm,电压100kV,40mAs,矩阵512×512;扫描结束后行0.6mm薄层后处理重建。观察图像:肺窗窗宽1600HU,窗位-600HU;纵隔窗宽350HU,窗位45HU。(图1-2-1)

图1-2-1 胸部X线平片与CT扫描

A.胸部X线正位平片;B.CT扫描横轴位图像;C,D.CT扫描后处理冠、矢状位图像

问题与解析

问题1 基于胸部X线平片,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单选)

A.两肺大片炎性实变以右侧为著

B.右下胸腔内局限性气胸

C.右下肺局限透亮度增加伴其内结节影

D.纵隔影增宽伴心脏增大

解析与答案

本病例在胸部X线平片上可见右下肺野局部透亮度明显增加,仔细观察,其内可见一枚结节影,与右下肺纹理影相连,边缘清晰,故C项描述是正确的。由于本病例仅表现为右下肺局限性透亮度增加,其内似可见稀疏的肺纹理,未见无肺纹理的单纯含气区,故B项说法缺乏征象依据。右中上肺野似呈密度增高,但并非实变影,而与下肺野低密度衬托有关,且其中可以见到肺纹理影,与肺实变的概念有所不符,而左肺野也是正常的,故A项可以排除。本例的纵隔影与心脏并无增大,只是略向左侧移位,可能与右下肺透亮度增加有关,故D项也不正确。综上所述,最终正确答案为C项。

问题2 为获取更多更有价值诊断信息,下列检查最合适的是(单选)

A.胸部CT平扫和三维重组

B.胸部MRI检查

C.B超检查

D.纤维支气管镜

解析与答案

胸部MRI平扫及超声检查因肺内气体会明显影响图像质量,且该病灶较小,对病灶的显示不佳,故B、C项可以排除。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于9个月患儿来说难以配合,且右下肺结节病灶距离肺门区较远,纤维支气管镜也难以获得该病灶的信息,故D项可以排除。胸部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且可进行薄层后处理重建,对病灶的显示、定位及其周围肺结构的改变均可提供清晰而准确的信息,故A项最为合适。

问题3 根据临床与CT表现特点,该患儿最可能诊断为(单选)

A.周围型肺癌

B.支气管闭锁

C.硬化性血管瘤

D.结核球

解析与答案

依据上述影像所见,CT显示右下肺野长条形或索条状略呈分支状影,CT值约为10HU,为水样密度,周围有大片的肺气肿区域;薄层及后处理重建图像进一步明确右肺下叶外、后基底段支气管分叉处的索条状影,其远端外基底段支气管呈柱状扩张,并见含气支气管与索条状影相连以及血管影与之伴行(白箭);右肺下叶局部呈过度充气膨胀改变。故以B项诊断的可能性最大。本病例临床上综合诊断为:“先天性支气管闭锁”。

诊断思路及要点

1.诊断思路

胸部X线平片显示右下肺内结节影,周围肺组织透亮度增加;CT平扫轴位片显示病灶呈不规则分支状结节影,其内为液性成分(CT值10HU);MPR示病灶为沿支气管走行的索条状影,含气、含液(黏液栓),近端支气管闭锁,黏液栓嵌塞于右肺下叶外、后段支气管分叉处,形成“V”字形密度增高影,且右下肺纹理稀疏,透亮度增加,呈围绕结节的局限性肺气肿改变。故本例在影像学上具有较为特征性征象。有经验者是可以作出先天性支气管闭锁诊断的。但本病例遗憾之处是患儿家属拒绝而未做CT增强扫描,如在CT增强后显示该病灶无强化,则更加有利于诊断。

2.诊断要点

①该患者幼儿仅仅9个月,因咳嗽半月入院,其肺部病变多考虑与先天性因素有关;②胸部X线平片可见右下肺野结节影伴周围肺组织透亮度增加,呈肺气肿状态;③CT横轴位图像显示病灶呈不规则分支状结节影,CT值10HU;MPR示病灶呈长条形,与远侧扩张支气管相连,伴右下肺肺气肿样改变;④本病例影像学上基本征象多为支气管黏液栓和周围肺气肿改变。因此,本病例诊断为“先天性支气管闭锁”征象充分。

鉴别诊断

1.支气管内肿瘤

支气管内肿瘤大多为恶性,发病年龄较大,临床上常有咳嗽、咳痰、喘鸣、咯血等症状。CT表现为支气管腔内或腔外的结节状肿块,远端肺组织常有阻塞性肺炎的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可与之黏液栓相鉴别。偶尔支气管内肿瘤也可引起局限性的黏液嵌塞,此时在黏液嵌塞近侧找到强化的肿瘤实性部分是鉴别诊断的关键(见网络增值)。

2.肺内型支气管囊肿

有时鉴别较为困难,二者病理结构基本是一样的。但肺内型支气管囊肿,多数呈规则、光滑的圆形或类圆形,其内含液或含气,囊壁菲薄;增强后无强化,形态上与支气管闭锁明显不同,且支气管囊肿多不形成周围肺气肿(见网络增值)。

3.过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是机体对曲霉抗原发生的超敏反应,临床主要症状为哮喘,痰曲霉菌培养常为阳性。CT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呈特征性中心支气管扩张,即近侧支气管囊状或柱状扩张,扩张的支气管内可合并黏液或痰栓嵌塞而形成典型的“指套征”。多不局限在单个肺段,也是主要鉴别点(见网络增值)。

4.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

又称先天性大叶性过度充气,CT上表现为叶段范围的肺气肿,与先天性支气管闭锁合并的肺气肿十分相似;但与本病例区别主要在于肺内无黏液栓(见网络增值)。

专家点评

先天性支气管闭锁(congenital bronchial atresia,CB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支气管畸形,Ramsay等于1953年首次描述,多数在20~30岁体检时被偶然发现。患者多无症状或者仅表现为轻度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等。

CBA发病机制为患者胚胎时期支气管芽发育异常导致支气管局部闭锁,而远端支气管可继续发育并分泌黏液,黏液聚集,引起支气管扩张和黏液栓形成。闭锁远端保留了正常发育的支气管和肺组织,但肺泡数量会减少,肺组织则通过孔氏(Kohn)孔、肺泡管(Lambert管)和呼吸细支气管间通道进行侧支通气。累及的肺组织由于活瓣现象可产生过度膨胀和肺气肿。因此,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肺段、亚段支气管的局部闭锁,伴发因支气管闭锁而形成的黏液嵌塞性囊肿和周围肺气肿,这种黏液嵌塞通常是不完全、分支状的,其远侧扩张的支气管内多留有充气空隙,常形成同时含气、含液的扩张状支气管结构。

CBA典型CT表现是直接反映基本病理的“三联征”:即支气管黏液嵌塞、支气管扩张和同叶肺段周围肺气肿。黏液栓可位于肺门外侧,紧邻肺门。CT上呈分支状或指状表现,与CT扫描层面平行时为“V”形、“Y”形或多个分支条状,与CT层面垂直时呈结节状。黏液栓近端支气管膨大含液,远端支气管扩张含气。借助MPR可多角度观察黏液栓的形态及其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沿血管长轴的MPR或MIP像可见黏液栓与血管伴行。黏液栓多为液性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与强化的血管形成良好的对比。CBA尽管属于少见的先天性支气管畸形,但其CT表现常较典型,多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案例提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冬)

(点评专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胡春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