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约瑟夫·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理论,1939年他在《商业周刊》上系统地阐明了他是如何看待创新活动的。他提出,创新是“采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并不断引入现有的生产体系之中”。他也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1.企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科技创新发展得如火如荼。人们探索自然规律,发现自然奥秘,在科技领域创造和创新知识,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科技逐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
科技创新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广义上说,是科技创新发现和发明,并将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不断优化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活动。从狭义上说,科技创新是企业自主研发、应用新技术发明的全过程,实质上是以市场为导向,并受经济利益驱使,将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涵盖对产品设备、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流程等开展的创新活动。
2.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容
案例1-1
微软公司加快实施企业技术创新
作为世界知名的超级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微软公司不断加快核心技术创新步伐,以求在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技术市场拔得头筹,牢牢占据一方,不仅守住自己固有的市场份额,还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企业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是自身能力的边防要塞和护城河,将决定企业未来命运。如果企业能够向顾客提供质高价优的产品,自然会赢得消费市场的青睐,逐渐领先竞争对手并拉开竞争差距。但是,要想获得这样的竞争优势,企业需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嗅觉,能够迅速捕捉到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拥有获取最新信息的多种渠道和快速、准确、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将其转化为决策依据,具备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和快速应变的能力。微软公司捕捉到IT产业产品服务周期为18个月,借力发力,以“18个月后微软将倒闭”这类活动鞭策企业加速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打造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平台产品,逐步在市场站稳脚跟并处于领先地位,如今依然难以撼动。现在,科技企业间仍流传着微软公司技术创新速度的神话。
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抓住时代发展潮流,紧跟前沿技术和科研理论,不断进行自主技术革新和创新,持续提升企业科技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获得相对优势。基于创新活动全链条分析,技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物质载体,可以将企业技术创新分为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创新、产品创新等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企业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劳动者改变劳动对象的物理形式和化学性质的过程,包含生产材料、生产设备以及企业员工三类关键要素。
1)生产材料创新:包括寻找新材料来源,提升开发利用廉价普通材料的效率和创新材料使用方式及用途等,从而减少稀缺昂贵材料的用量,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2)生产设备创新:一是通过大量引进新设备,减少人工劳动占比,不断实现生产作业流程的机械化水平和提高自动化程度;二是通过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现有设备或取代陈旧过时设备,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3)企业员工创新:尽管生产设备创新减少了人工劳动占比,但是整个生产过程还是离不开人。企业在增加新设备时需要依靠人来操作,使用新材料时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规范合理使用。尤其在整个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过程中,更是需要提高人的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生产效率。
(2)要素组合方法创新。要素组合主要涉及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两个方面。生产工艺,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和相关技术参数等,是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手段和方法。生产过程,包括设备、在制品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最佳组合。
(3)产品创新。相较于其他创新,产品创新是企业更为关注的内容,也是所有创新的最终成果展现形式,离不开要素及其组合的创新,需要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产品创新往往要求企业利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为产品创新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通过创新劳动手段和相应的组织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品种创新和结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持续捕捉市场需求,从中分析得出消费者偏好发生的转移和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和生产计划,不断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结构创新则是在不改变原有产品基本性能的基础上,分析梳理更合理、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结构,进而对产品进行改良改造,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完善产品性能,向市场推出消费者满意的、反响大的产品,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
科技创新活动极具探索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壮大有着重大影响力,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它体现在科技创新工作难以直接量化,工作流程和步骤无法事先确定,失败风险难以提前预知,工作绩效量化评估难度大,并且通常是团队作战,个人绩效难以量化考核。
(2)高压性。它体现在创新活动要求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时刻处于思考处理问题的积极状态中。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加班加点在所难免,整体工作节奏多变、强度大。科技创新需要厚积才能薄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在创新成果落地之前,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包括阅读文献、试验研究等。同时,科技创新活动进度计划需要根据实情动态调整,烦琐的跨部门沟通、对研究基础的反复验证思考,会导致工作强度大,员工势必要承受高强度的精神压力。
(3)高知识性。科技创新依赖于技术创新团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所需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再创造和传播,属于智慧性的劳动,以创新技术的实现作为劳动成果的体现。
(4)高风险性。科技创新过程处处隐藏风险,如管理失误诱发创新失败的风险;技术创新项目本身技术不成熟、不完善、先进性不足导致可替代技术出现的风险;资金链断裂导致技术创新活动被迫中止的风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