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他者的东邻: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改良”“变法”抑或“革命”?

——近代中日两国的明治维新论

呼天不见群龙首,动地齐闻万马嘶。

甫变世官封建制,竞标名字党人碑。

曾长期驻日的黄遵宪在晚年给自己的《日本杂事诗》中加入了这样一首回忆明治维新的诗。[1]可以说,黄遵宪的这一首诗道尽了明治维新的奥秘,而作为历史事件的明治维新距今也有150余年了,迄今为止人们的评价却仍然是众说纷纭。当我们把明治维新看作是从其前奏即“王政复古”一直持续到明治宪法颁布的历史变革进程时,这一进程所包含的历史意义与影响又是深刻而持久的。因此,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仁人志士都把明治维新作为观察、评论、模仿、比较的对象。而将明治维新与近代中国的变革历程进行比较则更成为当代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比如研究者们非常热衷于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或清末新政进行比较,[2]还有人甚至将时间段上相对重叠的洋务运动拿来作为比较的对象。[3]虽然日本学者井上清早已指出,从性质上讲与洋务运动具有可比性的是幕末改革而非明治维新,[4]但国内学界仍然乐此不疲。其实,这些比较研究背后所隐藏的是研究者对于明治维新这一变革历程性质的判断。也即人们更愿意将明治维新看作是一场“改良”运动而非“革命”或其他。

在日本同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讲座派”与“劳农派”围绕明治维新曾展开过激烈的论争,而“劳农派”的“资产阶级革命”说传入中国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说则一度成为描绘明治维新的教条式论断,虽然这一论断也饱受争议,[5]但“不彻底性”的言说仍然是将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改良运动相比较的逻辑基础。近年随着日本学界对近世、近代历史的重新解读,认为明治维新就是一场持久的政治、社会革命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明治革命”或“维新革命”的提法层出不穷。比如,渡边浩从明治维新前近世日本所积累的社会、思想变化与维新后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两个角度,将明治维新与法国大革命相比较,认为两者在产生的原因与所带来的变化上具有高度的可比性。[6]而在日法籍学者蒂里(音)从消极意义上指出,明治维新与法国大革命在革命过程中的死亡人数、革命后向威权体制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相似性。[7]苅部直则从文明的连续性角度上论证日本的文明开化并非始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本身源于一场起于19世纪的“漫长的革命”,是近世日本社会、思想内在变革与近代西方相遇后所产生的革命性成果。[8]

前述日本学界的研究是揭开了明治维新的另一面还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自卖自夸”,为什么中日学界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如此截然不同,这些差异难道仅仅是因为学者的身份?从思想史角度看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中日两国对明治维新这一变革过程的性质判断?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章将视线再次投放到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围绕日本如何“维新”与谁推动了“维新”的两大问题,通过梳理近代中日两国典型人物的明治维新论试图寻找到两国明治维新观差异的思想根源。当然,由于篇幅有限,涉及的研究对象只是少数影响力较大的知识分子或政治家,并不能构成中日两国明治维新论的全景,但通过下文的分析,本章将给读者展示的是一种为两国明治维新观差异提供有力解释的思想史假说。并且,读者还能在这一过程中体味到双方在观察、分析问题时展现出的思维方法上的显著差异。